7只機器人ETF:初始份額相差不到1億,9.24行情后兩極分化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
文/雪梅
A股今年的春季躁動,以科技股為主線,其中,最受關注的是AI產業鏈個股。這里面,又有兩大熱點:DeepSeek大模型引發的算力概念股,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引發的機器人概念股。
在滬深兩市里,總共有7只機器人ETF。
這些ETF又分成兩類,一類跟蹤中證機器人指數(H30590),總共有5只,分別歸屬華夏、天弘、嘉實、銀華、國泰基金;另一類是跟蹤國證機器人100指數(980022),總共有2只,分別歸屬易方達與景順長城基金。
從今年以來的股指漲幅看,截至3月18日,中證機器人指數漲幅27.21%,跑贏了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機器人100指數)的24.69%,這從跟蹤兩者的ETF業績上也可以大致看出。

中證機器人指數啟用于2015年2月,選取系統方案商、數字化車間與生產線系統集成商、自動化設備制造商、自動化零部件商以及其他相關公司作為樣本股,反映上市公司中機器人股票的走勢。
中證機器人指數擁有70只成份股,截至2月28日,這個指數的前十大權重股累計占比50.57%,權重占比超過5%的個股分別是:匯川技術、科大訊飛、大華股份、石頭科技、中控技術,其中后兩者屬于上證科創板公司。

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也于2015年2月啟用,是為反映滬深市場中機器人產業上市公司的證券價格變化情況,豐富指數化投資工具而編制。
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擁有100只成份股,截至2月28日,這個指數的前十大權重股占比42.05%,與中證機器人指數相比相對分散,權重占比超過5%的個股僅2只,分別是:匯川技術、科大訊飛。

公司研究室注意到,上述兩個指數權重前十股票里,有6只相同,分別是:匯川技術、科大訊飛、石頭科技、雙環傳動、中控技術、機器人。整體而言,兩者成份股存在較多交集,這也是它們上半年漲幅相差不大的主要原因。
公司研究室注意到,現存7只機器人ETF成立時間相差較多,3只成立于2021年,2只成立于2023年,還有2只成立于2024年。而且,它們成立時的初始份額相差不大,最高的3.896億份,最少的也有2.08億份。

不過,目前這7只ETF的資產規模已出現了兩極分化。
截至3月18日,規模最大的華夏基金機器人ETF,目前份額128.8619億份;規模第二的天弘基金機器人ETF,目前份額50.69億份。其他5只ETF,規模最大的也才5.1761億份,最少的2.8492億份,與這2只之間出現很大斷層。

進一步追蹤這些基金規模的變化軌跡,可以發現,這些ETF規模分野的時間節點,恰恰是去年9.24井噴行情以后。
公開信息顯示,自2021年12月成立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華夏機器人ETF的規模起起伏伏,2024年6月30日份額14.01億份,9月30日增長到17.05億份,到了12月31日就猛增到53.23億份,到了今年3月18日,則增加到128.8619億份。
由此推算,從去年9月底到今年3月18日,華夏機器人ETF的基金份額增加了655.79%。

天弘機器人ETF的規模變化路徑,基本上與華夏機器人ETF同步,從去年9月底的7.20億份,12月31日就猛增到17.61億份,到今年3月18日則增加到50.2609億份。也就是說,從去年9月底,到今年3月18日,這只機器人ETF的基金份額增加了598.07%。
公司研究室查看了其他5只ETF基金規模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它們的變化路徑與華夏、天弘的機器人ETF也基本一致。
前兩者的規模,之所以能與后5者拉開這么大的差距,關鍵在于去年6月底時,各自的存量份額不同。公開信息顯示,后5者的存量份額偏小,等到9.24行情井噴時,雖然規模也大漲,但由于基數偏小,即使增加幅度超過200%,但整體規模還是不大。
那么,華夏、天弘旗下的機器人ETF,存量規模為何能保持較大規模呢?
回顧兩個機器人指數2015年2月啟用后的市場走勢,可以發現:它們發布不久,A股就出現踩踏式下跌,釀成一波損失巨大的股災。機器人指數也跟著下跌,之后,多數時間都是跟著大盤起伏。
到了去年8月,中證機器人指數最低觸及1011.74點,相較2021年10月下跌38.82%。這時候,多只跟蹤這個指數的ETF份額都已不足1億份,但華夏機器人ETF在9月底時保有17.05億份,天弘機器人ETF同期保有7.20億份。
9.24井噴后,AI產業鏈站上風口,機器人成為A股領漲板塊之一,中證機器人指數從去年9月至今(3月20日)上漲71.41%。在這期間,上述7只ETF均趁機擴大規模,華夏與天弘機器人ETF便像滾雪球一般,將自身規模迅速做大。
以華夏與國泰機器人ETF為例,兩者都是追蹤中證機器人指數,成立時間雖然相差2年,但初始份額相差不到1億。截至2025年3月18日,前者份額竟然是后者的45倍還多。關鍵就是去年9月30日,國泰機器人ETF的份額僅有0.79億份,基數太小。
由此可見,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即使同時趕上風口,買的是同樣東西,但由于各自產品規模基數、以往市場維護差異,最終的收獲卻是天差地別。

猜你喜歡
公司研究室
共1272篇文章
解讀公司發展商業邏輯,揭秘資本市場背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