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消費者金融健康報告》正式發布:建議將金融健康納入普惠金融政策指標體系
3月16日,《2024中國消費者金融健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基于從支付寶收集的20424份有效樣本問卷,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與螞蟻集團研究院合作完成了相關調查和研究。《報告》表明,2024年我國消費者的金融健康水平有所提升,金融健康指數在60分以上的群體占比相比2023年上升了7.4個百分點。雖然2024年宏觀環境有一定挑戰,但消費者通過主動適應與應對,使得金融健康狀況得以改善。同時,《報告》研究發現,消費者的金融健康狀況越好,越可能有更多的松弛性消費傾向,消費更多非必需品。這意味著金融健康改善后,有利于提振消費,促進宏觀經濟增長。
《報告》由CAFI研究部負責人胡煦發布,他介紹了《報告》中給出的改善金融健康的策略。在宏觀層面,建議將金融健康作為中間目標來幫助監測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將金融健康納入普惠金融政策指標體系;大力推動普惠保險發展以及推進金融教育國家戰略。在行業層面,金融機構需充分認識客戶金融健康的“多贏”效應;持續度量金融健康,為業務優化提供信息和證據;以客戶為中心發現金融健康服務機會,落實適當性管理等消保舉措;為行為助推和服務創新搭建機制和技術基礎設施。
在《報告》發布會上,與會嘉賓結合剛剛閉幕的“兩會“熱議話題與金融健康的理念,給出了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方面的更多建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原所長王微簡要分析了消費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中對于經濟增長所能發揮的作用與面臨的挑戰,肯定了近年來消費金融對老百姓日常消費、大宗消費等方面的作用。王微所長指出,當前消費有一些新趨勢,老百姓對于 “提質擴容”類消費,包括中高端消費、大量服務性質的消費需求旺盛、增長迅猛。廣大消費者在滿足這些消費需求的過程中會對高質量金融產品有更強烈的渴求。她說:“通過金融知識的學習、金融健康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多金融手段的支持,能夠更好安排他們的當期消費、跨期消費,并制定面向未來的消費規劃。”
CAFI院長貝多廣在發言中進一步解釋了松弛性消費傾向的含義。他說,松弛的消費是指非必需品的消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改善型消費、服務型消費都歸入其中。這一類消費潛力的挖掘一定是建立在更好的金融健康水平的基礎上,只有基本的生活所需獲得保障、可支配資金增多、個人對未來充滿希望,才可能會有這類消費傾向。而《報告》也發現,以“00后”和“90后”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學歷較低的消費者、鄉村居民、小微雇主等群體的金融健康水平普遍薄弱。一方面,他們需要被多加關注,他們正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投資于人”的重點對象;另一方面,當他們的金融健康水平提升之后,將會釋放出更多的松弛性消費。另外,他還提到,在調研中發現,金融健康能力薄弱的消費者往往由于一些非主觀的因素有了不良的信用記錄,而且又缺乏規范、透明且便捷的途徑進行個人征信修復而影響到了消費水平的提升和金融服務的獲得。對此,他建議:“信用修復的關鍵之處是能夠識別出那些被動擁有了違約記錄的群體,同時再采取債務重組等措施,更快出臺個人征信修復法規細則,積極鼓勵銀行、消金公司、互聯網平臺等開展試點,推出線上、規范、便捷的個人征信修復產品入口,幫助消費者提升修復效率及效果。”
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突飛猛進的背景下,一些創新手段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更多人實現金融健康。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結合行業實踐經驗介紹說,數字金融可以在幫助消費者管理日常消費、合理利用信貸資源、實現結構合理的資產配置、獲得應有的風險保障等方面發揮作用,比如螞蟻集團推出的用于實現儲蓄和消費目標的支付寶“小荷包”應用,以及在AI的幫助下迅速生成與用戶需求匹配的保險方案的“省心配”工具,都能提升消費者的金融能力,提升自身的金融健康水平。
隨著普惠金融發展從“有沒有”逐漸向“好不好”過渡,金融健康在實現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進程中愈顯重要。近年來,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也越來越重視金融健康,關注金融健康在增強微觀主體財務韌性、提升未來財務信心等方面的潛力。正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3年-2024年)和2023年五部委《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所提到的那樣,我國金融監管部門致力于將金融健康納入更廣泛的發展戰略中,加強國際相關合作以確保普惠金融向著促進金融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積極構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生態,關注金融素養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良好的金融消費環境。作為率先將金融健康理念引入國內的研究機構,CAFI將持續關注不同群體和行業的金融健康狀況,推動行業更加積極主動地將金融能力建設納入到相關的業務當中。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