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特別策劃】金融消費亂象何時休?2025年“315”這些亂象需重點關注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南柯
在2024年6月,金融監管總局、人民銀行、證監會攜手發布《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工作安排的公告》,標志著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邁入“大消保”的全新歷史階段。在此形勢下,銀行、保險、消費金融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積極作為,全力構筑起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堅固防線。
然而,金融領域的侵權現象仍時有發生。2025年初,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顯示,在八大投訴熱點及典型案例中,金融領域問題格外顯著。其中,“車輛統籌保險”投訴量呈爆發式增長,“先享后付”模式背后潛藏諸多風險,預付式消費糾紛頻繁涌現,違規薦股、隱性收費、惡意催收等亂象更是屢禁不止,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深入金融市場內部,WEMONEY研究室在報道中也發現了一些突出問題:
1.隱性收費:貸款成本的幕后推手
部分貸款機構巧立名目,以“擔保費”“會員費”等收取額外費用,導致實際貸款利率遠超監管紅線。例如,某貸款平臺雖宣稱可提前還款,但用戶多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客服與第三方機構之間相互推諉,使消費者陷入困境。
2.暴力催收與隱私泄露:消費者的雙重噩夢
一些催收機構行徑惡劣,冒充執法人員,對消費者親友通訊錄進行騷擾,甚至運用AI技術偽造通話錄音施壓。有消費者投訴,在協商還款過程中,催收方肆意泄露其個人信息,嚴重侵犯消費者隱私。
3.“車輛統籌保險”騙局:理賠退保的艱難困境
某些汽車服務公司打著“保險公司”的幌子銷售“統籌保險”,但其出具的保單并非正規保險公司產品。消費者購買后,出險理賠極為困難,退保更是毫無門路,遭受重大損失。
4.先享后付與預付式消費陷阱:虛假宣傳與資金隱患并存
職業培訓機構常以“先學后付”為誘餌,誘導消費者辦理消費貸,然而實際課程內容與宣傳嚴重不符;網購平臺的“先用后付”功能在關閉時流程繁瑣,給消費者資金安全帶來潛在風險。
事實上,伴隨著新技術應用,金融亂象也在不斷翻新。
2025年315,這些金融領域的侵權行為需重點關注:
1.網貸隱性收費升級,新型手段層出不窮
部分網貸平臺以“低息貸款”為幌子,通過盜用信息、捆綁銷售保險等手段變相抬高成本,更有甚者利用AI技術偽造用戶信用資質,使消費者防不勝防。
2.虛擬貨幣與非法集資回潮,瞄準中老年群體的新騙局
偽裝成“區塊鏈投資”“元宇宙理財”的新型詐騙手段可能再度興起,它們憑借高收益承諾,將目標鎖定為中老年群體,極具危害性。
3.AI金融應用倫理危機,數據隱私與算法歧視凸顯
智能投顧的“黑箱操作”、AI客服偽造還款協議等亂象可能浮出水面,數據隱私保護不足與算法歧視問題將成為焦點,引發社會關注。
4.預付式消費金融化風險,機構跑路后的消費者困境
在教育、醫美等領域,預付卡與分期貸款深度綁定,一旦機構跑路,消費者不僅無法退款,還需繼續償還貸款,面臨巨大經濟壓力。
為守護廣大金融消費者權益,營造安全、健康的金融消費環境,WEMONEY研究室已啟動“2025年金融315線索征集”活動。
若您遭遇過以下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貸款時“可提前還款”承諾成空,隱性費用高昂;
?參與“先享后付”服務,卻面臨退費難題或遭遇合同霸王條款;
?遭受暴力催收、隱私泄露或AI金融詐騙;
?遭遇保險公司虛假宣傳,理賠困難;接到“統籌保險”推銷電話,被誤導以為是正規保險公司。
歡迎您提供線索至至郵箱wemoney@126.com,標注“315線索+姓名+聯系方式”;也可在本文評論區留言。我們將迅速跟進報道,全力揭露金融消費中的不公平現象,還原事實真相,同時嚴格為您保密個人信息!
讓我們攜手并肩,共同守護金融消費安全,讓“誠信”成為金融市場的永恒底色!

猜你喜歡
3·15金融消費者保護新觀察:銀行“答卷”里的破圈突圍與信任重構
2025年銀行業“3·15”消費者保護活動精彩紛呈。國務院定調金融“五篇大文章”發展:鼓勵納入金融機構經營戰略,“一把手”負總責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相關意見。
WEMONEY研究室
共2660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