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昀:中國數字金融發展從金融科技企業主導轉向以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為主線

2025年1月18日,“2024年度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論壇”暨第七屆「司庫品牌計劃」發布儀式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由WEMONEY研究室主辦,人民閱讀提供媒體支持,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給予學術支持。
論壇邀請了來自學界、機構的眾多行業精英,共同探討數字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會上,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董昀發表了《中國數字金融發展的邏輯與前景》的主旨演講。
董昀表示,“五篇大文章”中,前四篇聚焦實體經濟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需要金融體系的有力支持。而數字金融作為金融體系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是支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基,其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01.中國數字金融為何能實現高速發展?
近十幾年來,中國數字金融從默默無聞到躋身世界前列。但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和實踐標準,中國傳統金融和科技并非處于領先地位,那這樣的組合為何能造就世界領先的數字金融呢?
董昀表示,從需求端來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不充分,存在金融壓抑和結構扭曲,無法滿足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金融需求,龐大的人口基數進一步放大了這種需求,為數字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監管層面,我國對金融科技秉持相對包容的態度,沒有急于打壓新事物,而是允許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規范,為數字金融的成長創造了有利環境。
在供給側,數字化平臺企業在早期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們擁有大量數據資源,并積極開展流程創新和場景創新。盡管底層技術可能并非完全自主研發,但這些創新很好地契合了本土需求,有力推動了數字金融的發展。因此,中國數字金融的發展模式可以歸結為需求拉動型,區別于美國的技術驅動型模式。
不過,在董昀看來,這種發展模式也存在短板。在技術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安全可控水平有待提高,這關系到數字金融發展的根基是否穩固。在制度建設方面,雖然過去包容的監管環境促進了數字金融的發展,但隨著技術的廣泛應用,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引導技術向善,確保創新活動的收益高于投機、尋租等破壞行為的收益。
02.數字金融發展進入新階段,如何應對新挑戰?
董昀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中國數字金融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著諸多新變化和新挑戰。
監管環境上,數字金融從野蠻生長走向監管全覆蓋,強監管、防風險成為重要任務,在促進發展的同時,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確保行業健康穩定運行。
供給側方面,“十四五”時期以來,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成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逐漸取代科技企業和平臺企業在數字金融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需求側也發生了轉變。過去數字金融主要服務于市場交易和消費者需求,未來隨著供給側改革深化和大國博弈加劇,生產端的競爭日益激烈,金融科技創新將從依托消費互聯網為主轉向依托產業互聯網為主。
在新的形勢下,需求拉動型的發展模式需要重新審視。一方面,雖然未滿足的金融服務需求仍然存在,但缺口正在縮小;另一方面,國際上各國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紛紛學習中國的模式,而我國在原創技術上的短板依舊突出,如何提升技術實力,強化數字金融發展的“樹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監管方面,歐美不斷出臺數字金融監管新規,我國既要防范風險、加強監管,又要適應國際規則變化,推動數字金融“走出去”,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董昀表示,面對這些變化,中國數字金融在現階段有許多重要工作要做。
一是加強數字金融與其他“四篇大文章”的聯動,持續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助力中小微企業成長。
二是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應加強協同配合,通過場景金融創新突破金融科技應用的瓶頸。
三是重視金融科技生態建設,打造開放、多元、智能、融合、共贏、持續、理性的生態環境。
四是以供應鏈金融為切入點,推動中小微企業抱團融資,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的金融服務布局。
五是繼續探索投貸聯動模式,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六是強化數字金融體系發展的基礎要素保障,包括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建立科學的數據分享機制和商業模式、加強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等。
董昀總結道,中國數字金融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我們需要充分發揮優勢,補齊短板,積極應對變化,推動數字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