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利好后股指沖高回落,海外長期投資者在買入?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
文/淮上月
受央行多箭齊發利好刺激,滬深京三市9月24日放量上漲后,25日繼續放量上攻。在獲利盤與恐高盤打壓下,當日股指沖高回落,收出一根長上影線,滬深成交放大到1.15萬億。

對于這根帶有長上影線的K線,市場眾說紛紜。
多頭認為是仙人指路,借機洗盤;空頭認為是射擊之星,上方壓力沉重。認同前者,來日下探就是逢低介入機會。相信后者,那當日追高買入者,明天盤中就要逢高出局。
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種沖高回落的走勢呢?公司研究室認為,不妨靜下心來,看看海內外機構的觀點,多維度觀察這次利好后大資金的操作,或許可以有些啟發。
01、國內股指期貨最大空頭依舊虎視眈眈,有機構認為A股中期底部基本確立
業內人士認為,A股長期陰跌之后,突發利好,股指沖高回落實屬正常。
具體而言,股指在昨日大漲4.15%后(以上證指數為例),今日跳空高開,最高上漲3%以上,收盤上漲1.16%,留下25點的缺口未補,這個走勢已經很強了。這與去年8月降低印花稅時,股指當日高開低走,收出一根大陰線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

上述業內人士坦言,“這么說,也不是盲目樂觀,應該承認,市場空頭力量還很強。”
股指期貨數據顯示,截至9月24日收盤,國內某頭部券商在上證50、滬深300、中證1000、中證2000股指期貨上,依舊保持凈空倉位。其中,上證50減空911手,凈空5593手;滬深300減空688手,凈空27467手;中證500加空4299手,凈空13670手;中證1000加空2525手,凈空31738手;當日累計加空5225手,凈空單總數78468手。
股指期貨交易不同于現貨市場,當日買入,次日才能賣出,而是當日即可多空轉換。可以想象,多空今日盤中的激烈較量。雖然股指依舊收陽,但從勢頭上看,空頭今日在盤中其實還是略勝一籌。
此外,面臨國慶小長假,市場落袋為安的心理估計占了上風,不難理解今日大盤沖高回落。
那么,對于央行突發利好后的A股,國內機構如何看待呢?
招商證券認為:“中期底部基本確立,市場風險偏好將持續改善。”
這家券商表示,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只是一個政策預告,真正的文件還未出臺。未來政策文件陸續出臺,也將對市場形成連續刺激。從經驗來看,市場對政策的理解存在漸進態勢,即政策出臺初期受情緒推動,市場將會忽略許多政策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是逐漸被市場發現并演進成為投資機會的。隨著政策文件的出臺,更多政策細節被挖掘,重要意義被市場意識到,市場風險偏好也將持續改善。
02、海外投資者對央行利好反應踴躍,長期投資者在買入
國內A股這幾年走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外資金看空,不斷流出。
這部分資金雖然總量占比不是很大,卻是A股流動性最大的邊際變量。因此,它們的持續流出,導致A股流動性不斷縮水;加之公募權益基金前些年高位盲目加倉,基金凈值下滑,投資者不斷贖回,從而造成市場流動性日漸緊張。
進入2024年以后,即使有國家隊護盤,也沒法激活整個市場,大盤依舊陷入陰跌狀態。這也是這次央行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股市發展的背景。
前兩天,圈內流傳一個新加坡投資機構與橋水基金的對話視頻,其中,談及中國經濟與中國股市時,雖然承認A股估值已反映了多項利空,但對中國經濟能否走出負面螺旋依舊持懷疑態度。
那么,這次央行出臺重大利好后,海外投資者有何反應呢?
媒體報道顯示,高盛昨天的客戶電話會被投資者擠爆,參會人數達到最大人數,其中圍繞著中國資產,客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高盛認為,長期投資者在買入。
某外資研究機構向媒體表示,海外市場并不缺錢,和之前外資更偏向中國債券相比,在三大監管推出寬松政策后,海外資金開始對A股態度看法轉向積極。“不過不一定當天就買入,但是肯定要積極主動去了解、觀望接下來配套政策的落地。”
高盛策略分析師告訴媒體,相較于20日平均值,9月24日港股成交量增長137%,滬深交易所分別增長83%、66%。而高盛在港股的交易量較4周平均值增長143%,A股則增長154%。
與此同時,當地時間9月24日,海外市場中國資產指數也大幅飆升,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大漲9.1%。可見,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央行這次出臺的利好政策,反應還是很積極的。

03、海外機構在等待財政配套政策,國內資金正借道ETF大舉進場
對于這次利好帶來的上漲勢頭能否持續,海外機構認為,關鍵還要看后續財政政策配合情況。
摩根士丹利認為,盡管措施釋放了積極信號,表明決策層對經濟疲軟的深度關注但其對消費刺激的效果有限。因此,中國可能需要加大財政擴張力度,通過削減過剩投資和增加社會保障支出來實現更有力的增長。
宏利基金則表示,雖然目前宏觀經濟基本面仍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政策態度明確體現了對市場的呵護。預計資本市場估值水平、活躍程度、風險偏好在政策窗口期均有望迎來階段性修復,但反彈的持續性后續需要持續跟蹤是否會有財政、消費、地產等相關政策的繼續加碼,同時也需要觀察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情況。
業內人士認為,財政政策配套出臺是大概率事情。對于A股市場來說,最直接的觀察指標還是能不能真正迎來資金“活水”。
這方面,近來一直受市場關注的ETF基金帶來了福音。
上交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24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總規模超過3113億元,年內規模增長1802.81億元。這只基金由此成為國內首只規模站上三千億元大關的股票ETF。
與此同時,易方達滬深300ETF規模突破2100億元,華夏上證5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規模相繼突破1300億元。
換句話說,目前晉身“千億元級俱樂部”的股票ETF已有5只,股票ETF年內合計“吸金”超過6800億元。

與此同時,截至9月24日,最近備受矚目的首批10只中證A500ETF均達到募集規模上限,并啟動比例配售。其中,嘉實基金、景順長城基金、南方基金均采取“末日比例確認”原則進行配售,確認比例分別為79.90%、81.88%、92.71%;富國基金等采取“全程比例確認”原則。
此外,今年上半年發行的首批中證A50ETF上市以來規模也持續增長。成立時,這10只基金募集規模合計超過165億元。據Choice測算,截至9月24日這些基金規模已增至330.44億元。
上述數據顯示,早在央行政策利好出臺前,就有大批資金借道ETF進入A股。這兩天,在利好刺激下,流入市場的資金更多,這才導致部分ETF規模站上一個新臺階。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A股大批寬基ETF產品的的火熱發行,一方面反映投資者對國內股市目前處于中長期底部位置的認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大資金對創新型指數產品的青睞。
猜你喜歡
公司研究室
共1276篇文章
解讀公司發展商業邏輯,揭秘資本市場背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