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發行連續4個月突破千億,莫忘當年追捧基金明星的3條教訓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
文/雪梅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新基金發行首募規模再超千億元,這是今年以來連續第4個月突破千億元。其中,ETF基金整體依舊火爆,寬基類ETF、紅利類ETF成為兩大亮點。但是,就基金發行市場整體而言,新債基占全市場新發產品募集規模的比例超過80%;從收益率來看,400余只債券型基金年內收益率超3%。
不過,新基金發行市場的火爆,并沒有帶來權益類產品的全面熱絡。事實上,除了中證A50這樣的寬基指數基金,發行規模能夠達到20億外,很少聽到有權益新產品發行突破10億規模。
這樣的冷清場景,不由讓人想起2021年初時,新基金發行中權益類尤其是混合型基金的火爆。當時,有10只規模上百億的權益基金,1天內就認購完畢。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下同),近3年初始規模百億以上的基金中,除少數固收或債券基金外,90億以上的權益基金剛好20只(A/C算作1只,數據只取A類)。下面以百億基金泛稱。
公司研究室發現,這20只基金中,2021年成立的有18只,2022年成立的2只。其中,2021年1月成立的14只,占比高達70%。從集中認購時間看,20只基金中有10只當天就認購完畢,也就是所謂的“日光盤”。
這些1天就認購結束的基金,9只出現在2021年1月份,1只出現在2022年2月1日,可以想象當時基民的認購熱情有多么高。
當時,行情正在高點,投資者這么熱情追捧的結果,就是這些百億基金帶著成千上萬的基民,集體在山頂上站崗放哨。

數據顯示,當初發行的這20只百億基金,從成立以來,截至2024年6月17日,凈值沒有1家盈利,最少回撤在3.29%。
凈值回撤在10%-20%之間的百億基金,有1只;
凈值回撤在20%-30%之間的百億基金,有4只;
凈值回撤在30%-40%之間的百億基金,有5只;
凈值回撤在40%-50%之間的百億基金,有5只;
凈值回撤在50%以上的百億基金,有4只。
同期,大盤指數在2021年2月18日見頂。截至2024年6月17日,滬深300指數從當時的高點5930.91下跌40.38%。兩相對比,前述20只百億基金,從成立以來竟然有10只沒有跑贏滬深300指數,占比50%;跌幅超過30%的有14只,占比70%。
可以想象,那些沒有及時贖回的基民,這3年來損失有多大,套在里面有多么煎熬。
業內人士認為,出現這種追熱點被套牢現象,投資者至少有3條教訓要汲取。
第一,不要盲目追捧基金明星。
當時,不少投資者追捧年度業績表現好的基金經理,就像粉絲追捧電影明星,甚至出現飯圈現象。投資市場不像演藝圈,流量熱度就是生產力。中短期而言,投資市場還是近乎零和博弈,這決定了市場行情的輪動與高低起伏。投資業績只代表著過去,當下的明星或許轉眼就成明日黃花,因此,像追星一般去追捧基金經理,是很不理智的行為。
第二,不要盲目追捧熱門基金。
當時,市場最火爆的就是那些賽道股,熱門基金也都是重倉這些股票的產品。回過頭來看,市場筑頂之日,就是這些基金凈值最高的時候。對于新發基金而言,買入這些賽道股,就等于高位接盤。而上述20只百億基金,大多數在建倉期就重倉這類賽道股。這是基金經理自覺不自覺的投資路徑依賴造成。上述凈值虧損靠前的基金,都是這類產品。
第三,不要輕易買入封閉期長的基金。
基金投資,本質上與炒股沒什么兩樣,買錯了在所難免,但可以錯,不可以拖,一旦發現買入錯誤,就要敢于止損。有些新基金有封閉期,有的封閉期長達1年甚至3年。對于這類基金,更要加倍小心,因為一旦買入,就沒有止損機會。
目前,市場處在相對低位,整體風險沒有2021年那么高。但是,對于不同種類基金,還是要具體產品具體分析。比如,目前市場火爆的寬基類ETF、紅利類ETF,投資時就要有所區分。
數據顯示,近期寬基ETF成為資金加倉的重要標的。華夏上證50ETF凈申購額為61.08億元,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凈申購額為28.92億元,工銀瑞信中證A50ETF凈申購額也在12億元以上。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市場尚在低位,這類以大盤指數為跟蹤標的的寬基基金,確實攻守兼備,大盤上漲可以獲得超額收益,大盤盤整凈值回撤也相對可控。

此外,即使近期略有回調,紅利策略基金熱度不減,資金還在持續涌入。
數據顯示,截至6月14日,有超過四成紅利主題ETF產品年內凈流入1億元,7只“吸金”超過10億元,多只紅利ETF份額實現翻倍增長。同時,公募機構也抓住投資者的需求,大力推動紅利主題基金的發行。
不少投資者擔心,周期股、紅利股已經漲了大半年,對于這類紅利ETF,目前還能不能介入?截至6月17日,紅利低波、中證紅利等指數年初至今的累計漲幅為13.31%、9.52%,而同期上證指數僅上漲1.38%,創業板指累計下跌4.5%。
業內人士認為,紅利策略確實存在擁擠度和存量博弈的擔憂,但目前還未到“高位站崗”的程度,中長期來看,基本邏輯沒有發生改變。不過,投資時要特別注意這些ETF成分公司利潤和分紅比例的可持續性。
經過3年多熊市的考驗,投資者對市場、產品與基金經理的認識,都比3年前成熟、理智許多。在新一輪基金發行熱正在興起之時,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產品與基金經理時,還是要頭腦清醒,貨比三家,不要片面聽信那些品宣之辭。
猜你喜歡
公司研究室
共1276篇文章
解讀公司發展商業邏輯,揭秘資本市場背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