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壽安保3只發起式基金每只自購1000萬,2位基金經理累計任職85天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
文/雪梅
春節過后,隨著國家隊出手,國內A股走勢企穩,市場對權益產品偏淡看法有所改觀。為了搶位,不少基金公司開始布局權益產品,發起式基金成為這些公司提前播種的首選。
選擇發起式基金,關鍵在于其可以規避200戶有效認購戶數、2億元募集規模的基金最低成立門檻,只要發起方認購金額不低于1000萬元,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即可。
當然,3年期限到后,相應的發起式基金規模要達到2億元,否則將被清盤。3年后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但是,眼下機會自然不能輕易放過。因此,2024年以來,不少基金公司紛紛推出發起式基金。
01、國壽安保2只發起式基金新手上路,公司自購1000萬外部投資不足千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以基金成立日計算,今年以來共有242只基金成立(僅計算初始基金),其中發起式基金就有78只,占比達32.23%。換句話說,今年每3只新基金中,大約就有1只是發起式基金。
不過,公司研究室注意到,這些發起式基金新產品中,有七成的募集規模低于2000萬元,而且多數是基金公司自己認購,外部投資者參與熱情不高。
近期新發產品中,至少有6只發起式基金認購戶數在5戶以下。比如,國壽安保基金公司旗下新發的3只發起式基金,屬于比較典型的“自彈自唱”。
第一只是1月26日成立的國壽安保景氣優選,1天募集獲得了5戶有效認購,公司自己認購1000萬元,自家員工認購30元,外部投資不足500元。
第二只是2月27日成立的國壽安保高端裝備,1天募集獲得了5戶有效認購,公司自己認購1000萬元,自家員工認購26元,外部投資為0.
第三只是3月14日成立的國壽安保數字經濟,1天認購時間,公司自己認購1000萬元,自家員工認購200元,外部投資僅996.02元。


公司研究室注意到,截至2024年3月22日,國壽安保這3只新發基金,實際上都包含A/C兩類產品,A類產品規模均為1000萬,C類產品規模目前暫時為0。
這些產品的基金經理中,國壽安保景氣優選基金經理吳聞,累計任職超過8年;另外2只產品的基金經理嚴堃、閆陽,累計任職均85天,屬于典型的嫩鳥。
業內人士坦言,國壽安保剛發的這兩只發起式基金,顯然是當作兩位新手上路的“試駕”產品了。
02、1937只基金規模不足2億者934只,部分清盤產品虧超40%
其實,現存發起式基金中,類似國壽安保這3只產品者,遠不止一家兩家。
對于公司員工申購幾十元的現象,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這種情況,大概率是內部員工測試購買流程。不過,這類產品當下的募集情況,也確實不是很好。”
至于募集期僅僅1天,據他分析,這些公司在發起式基金滿足成立條件后就迅速結束募集期,一方面是以免占用其他產品的銷售檔期,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迅速上市“占坑”。
對于“占坑”一說,另一位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認同:“如果我們看好某一賽道的未來機會,但又判斷產品不好賣,我們會選擇以‘發起式’入局,爭取先成立,后面再用業績做大。”
這大概是多數基金公司熱衷發起式基金產品上新的主要原因。
上述業內人士坦言,基金公司這種操作可以理解,關鍵是“播種”后,種子能否發芽、開花、結果?如果3年過去,這些種子不發芽,發芽了長不大,那么,無論發多少只產品,最后也不過白忙一場,落了個寂寞。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5日,市場共有1937只具有可比數據的發起式基金,其中規模不足2億元的934只,占到了近半數;規模不足1億元的有787只;而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型多達602只。

顯然,那些“長不大”的發起式基金,未來如果不能跨過2億的規模門檻,最終難逃清盤命運。
事實上,根據Wind數據,截至3月20日,近1年已有40只發起式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被清盤,其中有36只是因為“基金資產凈值低于合同限制”。
導致發起式產品凈資產規模做不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業績。
數據顯示,上述清盤的發起式產品中,有27只產品成立以來收益為負,其中18只虧超10%。例如,截至最后一個運作日(2024年3月19日),浙商智選家居A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為-42.6%,2023年年底時凈資產規模為0.11億元,屬于典型的長不大產品。

猜你喜歡
公司研究室
共1276篇文章
解讀公司發展商業邏輯,揭秘資本市場背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