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經濟時代下的新機遇、新領域、新賽道
人口老齡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每個人、每個家庭息息相關。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確立了市場可以參與養老服務供給的原則,有利于更好地協調政府和市場在相關領域的角色定位。這是國內首部有關“銀發經濟”的政策文件。該文件旨在利用經濟政策工具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的挑戰,標志著中國的銀發經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老齡經濟”和“備老經濟”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介紹,通過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群眾代表的意見,參考主要國家經驗做法,綜合考量后將銀發經濟界定為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具體來看,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
從國家的規劃引領看,發展銀發經濟充分呼應并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從財富儲備、人力資源、物質服務、科技支撐、社會環境五個方面明確了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其中對擴大健康產品服務、發展養老金融、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打造老年宜居環境等做出了部署安排。因此,將“預備于老”的相關產業納入銀發經濟范疇,是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框架下的總體考慮。
從個體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階段和未老階段并不是割裂開的,應作為有機整體統籌謀劃。在未老階段進行物質和財富儲備、健康管理,在老年階段才能更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比如,推動老年人的健康長壽,要著眼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將健康管理前移到中青年階段,為步入老年階段后獲得健康幸福的晚年奠定良好基礎。又如,從中青年階段起就更好地規劃財富儲備,通過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不斷夯實老年階段的收入保障。
從社會的代際傳遞看,銀發經濟發展離不開各年齡人群的共同參與。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老年人的當下需求,將是年輕人的未來需要。社會共識的凝聚,更多人群的響應,為銀發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銀發經濟”涌現新機遇、新領域、新賽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服務具有一定的普惠性質。但每個人的具體需求類型和層次有所區別,因此,由市場機制來供給一些多樣性服務必不可少。如何更好的利用市場機制,充分激發民間資源潛力,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多元業態,更好地根據客戶需求做到產品和服務個性化,實現更高效的服務供給?是當務之急。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表示,發展銀發經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我國有近3億老年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老年人期待提高生活品質的愿望和需求在不斷增強,特別是以“60后”為代表的“新老年群體”,推動著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既包括傳統的“衣、食、住、行、用”等實物需求,也包括健康、養老等服務需求,還有藝術、體育、休閑、娛樂等“詩和遠方”新需求。群眾有所呼,政策有所應。發展銀發經濟有利于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產品和服務需求。
同時,發展銀發經濟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涵蓋一二三產業,孕育著新機遇,也必將催生新領域和新賽道。當前,我國銀發經濟剛剛起步,供給體系和能力尚不能有效滿足老年人需要,質量效率也有待持續提升。發展壯大銀發經濟,就是要以需求牽引供給,積極回應老年人核心關切,從關鍵小事著手,滿足各類養老需求,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同時,以供給創造需求,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建設現代化銀發經濟產業體系,將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此外,發展銀發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老年人相關的經濟活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發展新機遇。面向億萬老年人及家庭的銀發經濟,正在成為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支點,成為兼顧當前與未來、促進民生事業與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動能,成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的新支撐。
銀發經濟滋生七大產業
需求意味著機遇。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永新表示,將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發展智慧養老服務,開展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養老特色基地建設和智慧健康養老試點示范,制定智慧養老院、智慧助老餐廳、家庭養老床位等行業標準,打造智慧化解決方案。推進適老化改造,持續落實“十四五”時期支持200萬戶特殊困難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任務,激發社會適老化改造需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表示, 銀發經濟覆蓋面廣,但現階段相關產業主要集中在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老服務方面。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旺盛和迫切,卻尚未得到有效滿足,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意見》結合供給端的發展基礎,依據老齡群體和備老人群的需求特征,從老年人自身需要的老年用品、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康復輔助器具,到抗衰老、養老金融和老年旅游等高品質服務,再到全社會適老化改造,重點謀劃了七大潛力產業。包括強化老年用品創新,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抗衰老產業,豐富發展養老金融產品,拓展旅游服務業態,推進適老化改造。
“比如,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主要是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保健康復、醫療衛生等方面需求,提供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劉明說。
近年來,我國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不斷涌現,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日趨豐富,智慧健康養老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最近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成為各方關注焦點,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康養產品的加速融合,將對傳統養老模式帶來巨大改進。對此,《意見》明確提出謀劃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項目,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集成應用。
另外,劉明表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老齡化步伐加快,旅游不再是年輕人專屬,“銀發一族”也有“詩和遠方”,體現在旅游服務需求中老年人占比大幅增加,旅游服務供給中特色適老服務大幅提升,旅游市場規模中銀發旅游占比大幅提高。
相關專家認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銀發經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從發展趨勢看,要多元化提高養老服務產品供給能力。一方面,明確重點產業,引導市場供給。加強對功能性食品、老年護理產品、健康保健產品、智能康復輔具、老年金融保險等重點產業支持。另一方面,明確重點區域,推動集聚發展。規劃布局一批銀發經濟重點發展和示范地區,帶動一批龍頭和優質企業引領發展,優化產業和區域布局,助推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銀發經濟時代下的新機遇、新領域、新賽道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確立了市場可以參與養老服務供給的原則,有利于更好地協調政府和市場在相關領域的角色定位。
財經觀察站
共79篇文章
聚焦財經熱點,關注消費金融,解讀金融科技,觀察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