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賣單,司機賣命!網約車訂單被層層轉賣,多平臺抽成近五成
訂單抽成,向來是網約車行業繞不開的話題,雖然在相關政府部門的行動下,形成了30%的隱形抽傭上限,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有的網約車甚至被平臺抽傭近一半,是誰在“頂風作案”?
“陰陽賬單”頻現
網約車司機曹師傅此前被推銷了一個出行App,推銷人員介紹,該App集納了幾個出行平臺,網約車駕駛員不但可以新增接單渠道,還可獲得各種優惠。抱著“多個渠道接單能多賺點錢”的想法,曹師傅開始通過該APP接單。
但曹師傅在一次與乘客閑聊中發現,平臺抽傭比例極高,且金額與乘客實付對不上。1月5日,他接到一個從虹橋火車站去北蔡中學的“大單”,全程36.86公里。“乘客實付140.13元,但在司機端顯示乘客支付了116.92元,扣完傭金到手只有86.79元,抽成比例高達38%!中間這20多元去哪兒了?”曹師傅懷疑,訂單可能遭遇了“轉賣”。
乘客支付界面
曹師傅的收款界面
第二天曹師傅就撥打了900出行的客服熱線,“客服說記錄下來了,會調查核實,就沒了動靜。”
在上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和各大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網約車司機,吐槽此類“陰陽賬單”現象。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網約車分會會長顧大松曬出的賬單截圖顯示,乘客實付98.11元,司機端卻顯示乘客付費為71.46元,司機實收52.17元。中間憑空消失了26.65元,超過司機實收的一半。
顧大松曬出的賬單截圖
仔細看司機的訂單頁面,發現這個訂單系第三方訂單:也就是說,乘客所下單平臺并非司機接單平臺。乘客下單平臺將訂單轉賣并抽傭。司機所在平臺所接訂單已經是二手訂單,甚至有可能是三手訂單。
平臺之間的新型合作
2022年,交通運輸部開展“交通運輸新業態平臺企業抽成‘陽光行動’”,當時,各大公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多在18%至30%之間。這之后,30%也成為業內抽傭的隱形“紅線”。
然而,經歷層層“倒賣”后,不少網約車司機遇到的抽成費用,大幅超過30%。
當前網約車平臺存在三種發展模式——純自營出行平臺、自營+聚合出行平臺,以及純聚合出行平臺。近年來,由于變現能力好,聚合模式所占比重持續攀升,各平臺也開始做流量(訂單)的分發。分發過程中就會產生一定的費用,也就是訂單的“轉賣費”。
由于不少中小平臺接入了資質不足的人車,且往往采用低價打法謀生存,大平臺一邊可以通過分發訂單使用小平臺的運力,留住更多用戶,同時不用承擔不合規導致的營運風險。所以,連擁有自營運力的平臺也樂意成為聚合模式的“玩家”之一。
建議對訂單抽成總量限制
平臺“雁過拔毛”,司機師傅們則很受傷。“剛來上海的時候,跑一公里可以掙3元錢,現在越來越不行,一公里也就跑1.5至2元。”王師傅五年前來到上海開網約車,眼看著收入下滑,計劃明年就回成都老家。
有平臺為了吸引客源發放的優惠券,最終也都轉嫁到了司機身上。“曹操出行”的簽約司機劉師傅表示,一個距離40公里的訂單,他只收到73.89元。“我一問乘客,才知道他領了優惠券,這種低價訂單越來越多,豈不是意味著平臺的折扣最終還是讓司機來承擔?”
劉師傅的收款界面
入行一年多的吳師傅對此也頗有微詞,“原本20元的訂單,按照行業紅線給司機14元,但平臺給乘客發放5元優惠券,給司機11元,按照實付金額算,抽成比例降至26.7%,看上去抽成比例降低了,實際上是平臺強行讓司機承擔了成本。”
有司機稱:同樣的流水收入,以前只需要10個小時,現在則需要14至15個小時,許多司機選擇每天出車更長時間,通過熬時間來彌補價差。
針對訂單倒賣后總抽成過高的現象,有業內人士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及時關注、加強監管,對平臺抽成比例加以規范。不論訂單被“轉賣”幾次,各平臺抽取的服務費用總和不得超過車費的30%,或由主管部門制定上限,確保手握方向盤的駕駛員獲取合理比例的收入,真正體現多勞多得。
猜你喜歡
平臺賣單,司機賣命!網約車訂單被層層轉賣,多平臺抽成近五成
訂單抽成,向來是網約車行業繞不開的話題,雖然在相關政府部門的行動下,形成了30%的隱形抽傭上限,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有的網約車甚至被平臺抽傭近一半,是誰在“頂風作案”?
華夏智能汽車
共60篇文章
解讀行業趨勢,解析車企動態解碼汽車人事。華夏能源網旗下專業新能源汽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