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中概股,加速撕標簽?
來源:科技邊角料文:小料
一家出身于中國的明星企業,從初創到成為全球頂流,如果僅僅只用了8年時間,用“傳奇”來形容它絕對不為過,時至今日還能“腳踢美國資本家”、“嚇傻巨頭亞馬遜”的東方神秘力量,有且只有拼多多了吧(2015年成立至今)。

有一個很值得中國商業史收錄的時間。繼2023年11月28日晚拼多多控股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后,北京時間11月29日22點41分,拼多多迎來創業史上的高光時刻:拼多多控股(PDD Holdings Inc.)股價一路高走,在股價漲超4%的時候市值攀升到1920億美元,從此成為美股市值最高中概股,享受山頂風光無限。
《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寫道:村里有條惡龍,這個村莊也每年都會有一個勇敢的少年前去與惡龍搏斗,但是從沒有回來過。直到一年一個少年帶著寶劍出發了。這時,村子里有人偷偷跟在他的后面,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
當人們正要為拼多多的征途鼓掌時,被人發現的還有另外一個事實:拼多多電商的母公司拼多多控股(PDD Holdings Inc.)在2023年11月親手提交給美國SEC的6-K報告中,清晰地顯示出其“主要行政辦公地址”已經不是去年報告顯示的“中國上海”( 此前報告顯示的地址,與拼多多在上海的關聯方——尋夢公司的注冊地址相同),而是位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某地段。

2023年11月拼多多控股(PDD Holdings Inc.)提交美國SEC的6-K報告,顯示了其主要行政辦公地址為愛爾蘭都柏林的某處。
“全球第一中概股“如果真的搬離了總部,這可不是什么小事件。
2、“國籍”問題存疑
不少中國新興企業、尤其是近幾年的互聯網公司,上市前夕會選擇VIE(即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一種法律業務結構)架構,以便在不影響獲得海外資金同時也滿足監管。從效果上看VIE的確幫助了不少中國企業境外成長。而我們的主角拼多多,這次有些“不大一樣”。
想要抽絲剝繭、理清拼多多控股公司“變籍”的整個操作過程,需要看到幾個時間節點。
變籍的開端可以追溯到一年前。2022年9月,當時的拼多多控股完成滿足美國上市條件的VIE結構,還是那個以拼多多國內電商為主陣地、總部位于上海的“少年”。當年 9月,決定全力以赴登陸跨境電商領域的拼多多控股,“赴美產子”,將依托中國供應鏈的Temu直接注冊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頓。
誕生于美國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是拼多多控股公司準備征服全世界下沉市場的最大牌面,并且在拼多多國內電商供應鏈的全力輸血之下,Temu迅速崛起,也獲得了更多的底氣。
國內媒體《金融界》發現,在Temu的官網上,“關于我們”的信息已經更改,更新后的信息顯示為:Temu是一家線上市場,于2022年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成立,旨在連接用戶和全球數以百萬計的賣家、工廠、品牌。而Temu官網在今年4月1日的版本還是:“Temu是一家線上市場,旨在連接用戶和全球數以百萬計的賣家、工廠、品牌。Temu由母公司PDD Holdings Inc.于2022年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成立,其母公司在中國運營拼多多。”
這還不算完。在“赴美產子”生下Temu之后,2023年4月份,拼多多控股公司(“Temu”和國內電商拼多多”這兩家的母公司)又被發現了大變更,即想要將“主要行政辦公地址上海”變更成“主要行政辦公地址愛爾蘭”——于是,出現了文章前面提到的那一幕。
這件事在當時很快被路透社發現,隨即被幾家國內媒體發現。雖然拼多多派出一位不具姓名的“相關負責人”辟了個謠,說遷徙這一舉動是為滿足自己在歐洲市場的發展,以及為了滿足監管的要求。“拼多多出生在上海,拼多多總部始終在中國上海“,以及“純粹是便利性安排”。
但,作為一家既已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提交的資料必須準確無誤。回應國內質疑之余,拼多多控股面對外媒的問詢只字未提。
有熟悉美國證券監管的廖圣強律師,向媒體提供了一些有助于解讀的信息。SEC的S-K條例 (Regulation S-K) 要求外國私人發行人(FPI)在其提交給SEC的文件中披露其"主要行政辦公地址"。依據該規定,FPI必須披露"注冊人每位執行官的姓名和地址"以及"注冊人的主要行政辦公地址"。實際上,"主要行政辦公地址"一詞在SEC文件中,通常用于指代公司的總部,例如,在蘋果、谷歌和亞馬遜等美國主要公司的10-K表格中,"主要行政辦公地址"一詞用于表明公司的總部位置。
另有律師直接點出,拼多多控股“主要行政辦公地址”變化同樣意味著總部遷移,至少有遷移意圖。“不排除以此方式將中國業務收益流轉到海外。”該律師稱。
此處需要提一下,拼多多在國內不具名負責人的回應確實沒毛病,拼多多始終在上海,拼多多控股SEC文件也特別指明“拼多多”、“拼多多平臺”就特指國內電商拼多多,但它始終沒有回答拼多多控股的總部是否從上海遷至了愛爾蘭,要知道拼多多控股可是拼多多和Temu兩者的母體啊。
要知道,拼多多和Temu一個靠中國市場賺錢一個靠中國市場輸血,母體若是總部都從上海搬到愛爾蘭去,這個撕掉標簽行為有點大膽。
按照上述律師的說法,畢竟SEC的文件里面清晰展示了這一變化。而拼多多一直沒有和外界清楚說明拼多多控股總部的這一問題。

(上述信息顯示,拼多多控股公司在提交給美國SEC的報告中指出:當“拼多多”或“拼多多平臺”等字眼出現,指的是拼多多移動應用程序以及通過拼多多移動應用程序以及社交網絡和接入點向買家和商家提供的各種相關特性、功能、工具和服務,即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拼多多國內電商板塊)
實際上,在近期由拼多多控股公司親手提交給美國SEC的多份文件中,已白紙黑字、在法律意義上變更成了“愛爾蘭”,恐怕再如何解釋,還是很難在板上釘釘的事實層面撇清摘凈了。
42歲的創始人黃崢,也隨著公司日趨“國際化”而身價高漲,憑借2700億元的個人巨額財富晉升為“胡潤富豪榜”榜三。江湖上流傳著很多黃錚的金句,現在很多視頻號依然會播放當年黃錚在和張一鳴同一檔節目中出現時,他對張一鳴說的一句話:要更激進地做全球化。
控股母公司遷址愛爾蘭,赴美產子,黃錚真是自己身體力行在實踐這一金句。
3、去中國化背后
有好事者發現,在一篇由Temu面向海外市場發布的宣傳文章中,該公司正因其強大的產品供應能力和低價而沾沾自喜:
“Temu 能夠利用其母公司 PDD Holdings 的資源和能力提供優質且價格實惠的商品。PDD Holdings 是一家跨國商業集團,擁有龐大的賣家和供應商網絡,這使得 Temu 能夠以較低的成本采購產品,并以實惠的價格將這些節省的費用讓利給美國客戶。”

而在另外一篇推介該網站的宣傳文章中,也流露出了同樣的意思:
“當你進入Temu的官網,用戶界面上的一切信息都在告訴你產品很便宜。Temu 知道對于一個新的購物網站來說,獲得客戶比獲得銷售更重要。所以在現階段大部分的Temu產品,都是以對供應商來說根本無利可圖的價格出售的……”
“Temu 滿足消費者的第一步是提供極其低廉的價格和折扣,在PDD Holdings 龐大的供應商網絡的支持下,Temu可以選擇中國市場上最便宜的商品。所以供應商要想和Temu合作,就得互相打價格戰。只有價格最低的供應商才能將其商品出售給 Temu。因此,Temu供應商幾乎沒有決定產品價格的議價能力……”

這似乎表明了拼多多控股及其拼多多和Temu真是占盡了中國供應鏈的紅利,還要不斷地讓商家們打價格戰為其平臺提供更低的便宜、從而讓平臺能獲得更多的流量。
既要中國供應鏈資源的紅利,又要盡量避免中國身份帶來的潛在風險。
結合最近市場表現來看,越來越多的同行已經發現拼多多控股的真實“含美量”確實不低,華爾街資本家們看好并捧起它成為中概股榜一,可能也正是看上了其撕下標簽。
不得不認可,拼多多控股公司的“走出去、國際化”進程,確實給美國用戶帶去了福音,拼多多從中國市場掙的錢不斷為美國公司Temu輸血。
不少美國人在網上曬單,說他們只用十幾二十美元的東西就買了幾十樣的產品。曬單網友表示“感謝拼多多Temu,直接把美國的物價水平拉回了80年代”。
只是,即便如此示好,仍然有一部分美國人對其表現尚不大滿意,還是給出了“差評“:
Temu一直沒有獲得北美商業改進局 (BBB)的認可,它最近只得到了1.81顆星的用戶評級。
FT中文網調查顯示,Temu過去一年在美國的消費者投訴是其他公司過去三年的總和還多。因為“安全問題”谷歌應用商店曾將拼多多下架。
維基百科中關于“拼多多”的詞條里,有這樣一段這樣介紹:
黃崢強調,拼多多生存的基礎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無論是激進還是保守,都將永遠專注于“本分”。拼多多價值觀核心是“本分”。“本分”是說“堅守自己的本職”。在拼多多的工作系統中,當員工的月工時達到300小時,系統會顯示“您已本分”。
在5周年(2020年)大會上黃錚再一次強調:“本分就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為誰創造什么樣的價值,依賴誰活著,自己的職責是什么。“
國內供應商的價值被安排的明明白白,自家員工也守得住“本分”,美國消費者也享盡了便宜的中國產品,但麻煩還是有一些,從媒體到國會下屬機構不斷地點名Temu,看來一直在淡化“中國身份”的拼多多控股和Temu,現在可能還沒被大洋彼岸算成是“自己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公司研究室
共1276篇文章
解讀公司發展商業邏輯,揭秘資本市場背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