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農正在經歷凜冬
近日,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北農”,SZ:002385)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擬投資不超過6億元收購福建傲農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傲農生物”,SH:603363)旗下部分資產。
此外,大北農還與傲農生物控股股東廈門傲農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傲農投資”)簽署《投資合作意向協議》,大前者將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取得后者不少于51%的股權。若該交易能夠順利完成,大北農將取得傲農生物的控制權。
大北農在公告中表示,其將與傲農生物在在供應鏈共享、聯合采購、業務資源整合、資產整合、股權合作等層面展開多層面的戰略合作,使雙方互惠互利,實現農業產業的整合和發展。
在生豬養殖持續低迷的市場行情下,大行逆勢擴張之舉的大北農意欲何為?又有幾分底氣和底色?
一、生豬難養,前三季度虧損9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大北農創立于1993年,自2016年開始布局養豬產業,目前已發展成為以飼料、種業為主,動物保健、植物保護、疫苗、種豬、生物飼料為輔的農業集團。
受2018年非洲豬瘟的影響,我國生豬出欄量較非洲豬瘟前大幅下滑,2019年生豬出欄急劇減少,豬肉產量明顯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年我國豬肉產量同比下降21.26%,豬肉價格瘋漲,這一輪豬周期也因此被稱為“超級豬周期”。
但在2020年后,由于消費終端復蘇緩慢,但大批企業在流量窗口期涌入賽道,導致行業競爭加劇、產能供過于求,生豬養殖業進入微利時代,生豬與豬肉價格步入漫長的下行周期,“養豬人”們的盈利能力岌岌可危。
在于2020年實現19.56億元、增幅281.02%的利潤表現后,大北農的凈利潤出現斷崖式下跌,2021年和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0億元5560.18萬元,其中2021年同比下降122.52%,2022年則出現了短暫的扭虧為盈。
2023年第三季度,大北農實現收入82.65億元,同比下降5.02%;凈虧損為1.34億元,不僅再度由盈轉虧,且降幅高達174.84%。該公司前三季度的總收入為239.31億元,同比微增8.31%;凈虧損為9.08億元,同比下降174.45%。
大北農方面解釋稱,導致該公司虧損幅度增大的直接原因,是占其總收入約17.56%的養豬業務虧損金額達到9億元。而在同一時期,該公司的核心業務飼料業務實現了約6億元的凈利潤。
繼續往前追溯,大北農2023年上半年生豬業務銷售的收入為27.51億元,同比增長50.15%,但養豬產品的毛利率卻同比下降8.83%,生豬價格對利潤端負面影響遠大于飼料收入上升的正向影響,最終導致該公司錄得凈虧損7.74億元。
截至三季度末,大北農的總資產為315.41億元,較2022年末微增1.08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63.00%,較2022年末上升4.69%,為該公司十年來的最高值;有息資產負債率為38.29%,較2022年末上升4.27個百分點。
二、再續前緣,完善現有產業鏈
與大北農同屬生豬養殖業的傲農生物,曾是養豬界中的“養殖黑馬”,但其業績表現同樣受到了“豬周期”下行的拖累,債臺高筑。
2021年和2022年,傲農生物的凈虧損分別為15.20億元和10.39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的累計虧損為12.90億元。也就是說,該公司不到三年便錄得超38億元的虧損,而其2013年以來的累計利潤不到10億元。
截至三季度末,傲農生物的總資產為165.41億元,較2022年末下降11.36%;總負債高達147.8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9.41%,而同期該公司的貨幣資金僅剩約3億元。如此龐大的資金缺口,讓傲農生物不得不尋求外部“輸血”。
值得一提的是,傲農生物和大北農的緣分由來已久。公開信息顯示,傲農生物實控人吳有林曾在大北農任職,在將福建市場做成大北農的基地市場、示范市場之后,他選擇離開大北農,創立了傲農生物。
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當天,大北農董事長邵根伙發布致大北農/傲農全體員工內部信,將“以傲農為傲,友情無價,未來可期”作為關鍵詞,字里行間頗有與傲農生物“同呼吸,共進退”的情懷與決心。
而從產業協同角度來看,大北農與傲農生物的合作亦是出于推動業務整合的考量。江西、福建是傲農生物的重點養殖區域,大北農的養豬產業則主要布局在山東、河北、東北等區域,二者能夠各自發揮區域優勢,搶占市場份額。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二者在業務方向上也具有一定協同性。大北農在種業領域更有優勢,弱項在終端的食品加工,而后者恰好是傲農生物的強項,它在肉制品加工方面布局更深,雙方如能成功“聯姻”,可以在產業鏈上形成互補。
三、大行并購,機遇與風險并存
在談及收購傲農生物的原因時,大北農曾表示,目前生豬養殖行業整體處于低谷階段且持續時間較長,該公司作為中國農業行業農業科技的龍頭企業之一,希望攜手同行業中的其他公司共同走出行業低谷期。
正如大北農所言,自市場疲軟以來其在業內動作不斷、堪稱高調。不過,大北農與其他同行的“攜手”方式卻并非簡單的產業合作,而借市場低谷之風大行并購,以購入其他企業股權的方式擴大自身經營規模。
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以來,大北農相繼收購甘肅匯能、河北聚順、鮮美種苗、大天種業、農信數據、益嬰美、金色農華、中國圣牧等超10家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據不完全統計,大北農在收購股權方面的交易作價合計約50億元。
不過,大北農的并購路也并非一帆風順,不僅被外界質疑“高溢價收購”、存在利益輸送嫌疑,甚至兩度因收購事項糾紛而與被收購方對簿公堂。
2022年初,大北農計劃出資13.2億元收購湖南九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九鼎科技”)30%的股權。大北農曾表示,九鼎科技在湖南飼料業務占有巨大優勢,該筆股權交易有助于提升大北農的核心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
不過,二者在審計數據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大北農稱其已支付九鼎科技第一筆股權轉讓款6.6億元,但后者2020年和2021年凈利潤與凈資產與其提供的未審數據差異較大,部分數據賬實不符,無法滿足第三方審計機構的審計報告要求。
九鼎科技實際控制人楊林則于2022年8月起訴大北農,要求后者支付第二筆股權轉讓款3.96億元,并按照每日0.5‰支付違約金。經過法院一審與二審,這起并購糾紛也最終于不久前塵埃落定,大北農成為九鼎科技持股30%的最大股東。
類似的情況,又在大北農并購正邦科技(SZ:002157,證券簡稱“ST正邦”)的過程中再次發生。2022年2月,二者簽署轉讓協議,大北農擬出資20-25億元收購正邦科技旗下8家位于西南地區飼料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
但在今年10月,大北農卻發布了單方面終止收購的公告,并稱其于2022年9月提交了《民事起訴狀》,要求正邦科技償還其支付的5億元預付款及利息,共計6.09億元。
正邦科技則回應稱,大北農公告中部分內容與事實不符。貝多財經發現,正邦科技于近日與江西雙胞胎農業有限公司簽訂框架協議,稱其合計超24億股轉增股票已過戶給重整投資人,并將提前進行董事會換屆。
另據大北農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披露,該公司已對兩起收購案發起計提。截至三季度末,大北農對九鼎科技未決訴訟預計計提預計負債1.28億元,預估計提正邦科技股權款損失金額2億元。
四、結語
就行業發展的角度而言,規模化、產業化無疑是養豬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不同于多家企業通過收縮規模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優化債務結構,處在市場寒冬中的大北農卻大舉擴張,其反其道而行之的行為免不了受到市場質疑。
公告發布后,大北農的股價持續下跌,截至12月25日收盤,該公司股價報收5.80元/股,單日跌幅為1.36%,半個月股價跌幅超15%。按此計算,大北農的總市值約239.89億元。
而要想提振二級市場的信心,仍處在虧損泥潭中的大北農或需交出一份在搶占市場規模的基礎上降低養殖成本、提升運營效率,最終實現品效合一的答卷。
猜你喜歡
大北農正在經歷凜冬
近日,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北農”,SZ:002385)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擬投資不超過6億元收購福建傲農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傲農生物”,SH:603363)旗下部分資產。
貝多財經
共72篇文章
洞察商業故事,破解資本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