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2023:變化、堅守與創新
2023年是經濟社會進入“后疫情”新階段的第一年。
這一年,在“常態化監管”的推動與大模型浪潮的席卷下,消費金融機構迎來新的變化。
一邊,他們與時俱進,創新技術;另一邊,他們立足普惠金融定位,持續加大投入規模,在保持平穩增長的同時,實現了更高質量普惠、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責任。
2024年即將來臨,今天,我們從7個方向來總結持牌消費金融機構2023這一年。
01
競爭加劇,差距拉大
宏觀經濟的不斷回暖以及各地促進消費的良好氛圍,為消費金融2023年業績的增長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消費金融擁抱變化,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業務的降本增效,使其盈利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整體來看,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穩居行業頭部。
寧銀消費金融、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在更換股東后煥發生機,開始逆襲。相比之下,長銀五八消費金融靠著自身實力,低調運營7年后,殺出重圍。
值得一提的是,從資產總額排名來看,螞蟻消費金融后來居上,一舉超越招聯消費金融,成為行業第一。
而新開業的建信消費金融,又以72億元的注冊資本超越螞蟻消費金融和招聯消費金融。
頭部機構暗自較勁,中腰部力量奮力追擊,但也有不進反退者。
上半年,小米消費金融業績虧損0.57億元,陽光消費金融雖保持盈利,但同比下降約22.73%。
實力選手入局分食,尾部機構業績堪憂,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頭部消金和中小消金機構之間的差距逐漸逐步拉大。
對此,業內預測,消費金融賽道的競爭將一步加劇,行業洗牌或將開始。
02
大模型落地,創新與挑戰并存
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2023年,生成式AI席卷全球,互聯巨頭紛紛入場。
而在金融領域,投研決策、數據分析、智能交互、場景聯通、風控全流程強化等業務方向已涌現出多個大模型。
就持牌消費金融機構而言,8月,馬上消費金融基于超1.8億用戶量建立的大規模數據資產、算力平臺、場景生態優勢,以及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集聚,發布了國內首個零售金融行業大模型——“天鏡”。
11月,招聯金融與中山大學聯合研發推出消費金融行業首個130億參數開源大模型——“招聯智鹿”。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大模型與場景緊密結合,必將提升生產效率和改善用戶體驗,讓企業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實現智能化進階。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模型仍面臨安全、合規、算法和生態四個方面的挑戰。
03
為保資本充足率,年內4家機構增加資本金
作為消費信貸的發放機構,隨著業務的擴張,消費金融公司對資本的需求隨之增大,保持合理的資本充足率既是合規的要求,也是消費金融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因素。
據零點財經統計,2023年共有4家消費金融機構實現增資。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復公告,4月23日,同意寧銀消金增加注冊資本金由9億元變更至29.11億元;10月25日,同意螞蟻消金注冊資本金由185億元增資至230億元;12月14日,同意蘇銀凱基消費金融由26億元人民幣變更為42億元,此次增資幅度高達61.54%。
但其實,股東增資雖然可以補充消費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卻也存在股東增資環節存在增資時間較長,對股東資質要求高等特點,因此,消費金融公司的資本補充壓力仍在。
04
多元化融資格局形成,ABS受青睞
目前,消費金融公司多元化融資格局形成,如金融債券、ABS(資產支持證券化)、同業借款、銀團貸款等。
中國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多元融資工具有利于消費金融公司獲得更多資金來源,擴大融資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融資方式中,ABS最為火熱,并已成為消金機構最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
一方面,ABS能夠降低消費金融公司的融資成本,及時為機構“補血”,另一方面,ABS發行可有效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利用率。
據Wind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已有馬上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杭銀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湖南長銀五八消費金融等多家機構累計發行17期ABS,總規模超230億元。
其中,馬上消費金融發行6期ABS規模約85億元,排在第一位;中原消費金融在年內發行4期ABS,發行規模49.4億元;海爾消費金融發行2期ABS,發行規模為30.48億元。
而據CNABS官網數據顯示,2021年消費金融領域ABS總發行規模為38億元,2022年為101.15億元。
05
不良貸款轉讓提速,頭部機構熱情不佳
近年來,受經濟下行、疫情沖擊等影響,個人類貸款不良貸款有所反彈,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資產質量下降明顯。消費金融公司作為消費信貸專業從業機構,不良貸款處置渠道狹窄。
2022年12月30,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第二批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消費金融公司被納入試點范圍。
對此,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將消費金融公司納入試點對象,支持其開展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有助于豐富其不良資產處置手段,支持其加快處置不良資產,降低發展包袱,增長發展穩健性,從而為促消費、擴內需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務。
2023年,消費金融公司不良貸款轉讓提速,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機構范圍擴大,更多機構獲得轉讓許可;二是機構認知提升,一些機構傾向于通過自身來處置不良貸款,更多機構為了提高處置效率選擇進行批量轉讓;三是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增多,導致不良貸款轉讓需求增加。
據統計,截至12月16日,已有22家消費金融公司開設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10家消金公司參與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共發起17個不良資產轉讓項目,涉及債權金額共計約213.99億元。
不過,在31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頭部公司僅有興業消費金融與螞蟻消費金融開設了不良資產轉讓賬戶。
究其原因,界面報道稱,頭部消金公司對于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參與度不高,主要顧慮在于合規風險,不良資產轉讓后催收工作將轉移至承接方,監管和股東方對頭部消金公司要求較高,擔心催收不當導致聲譽風險。

06
立足普惠,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消費金融公司作為專營消費金融業務的機構,緊密銜接金融服務與消費環節,對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刺激消費增長以及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3月,《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下發,要求“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實增強新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億新市民成為消費金融公司重點聚焦的人群。
2023年,消費金融公司繼續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多維度挖掘,精準定位新市民,為其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
興業消費金融緊跟新市民金融需求,大力拓展無擔保信貸產品,立足家庭消費貸、興才計劃、立業計劃等重點產品體系,并覆蓋大部分的普惠金融客群,實現了對不同類型特別是縣鄉區域普惠客群的精準供給。
中銀消費金融抓實服務新市民、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重點工作,線下業務輻射近1000個縣域與農村,提升了邊遠地區金融服務的普惠度與可獲得性;并針對新市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措施陸續落地,新設“新市民專屬貸”,精準服務與客群拓展雙向發力,提振消費的信心和底氣。
中原消費金融延伸服務觸角,創新業務模式,通過用更多維度數據挖掘、服務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的人群,有效縮小城鄉、地區、行業的之間金融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實現“金融普惠大眾”的使命。
07
踐行社會責任,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消費金融公司服務的客群較為下沉,消費者對金融的認識不夠全面,是電信詐騙的高發人群。
2022年,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消費者權益保護已上升到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高度。
而2023年12月18日,金融監管總局在發布的《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又特意增加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合作機構管理”兩個專章,更加突出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但其實,近兩年,消費金融公司已經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上面花費了大量心思。
其中,螞蟻消費金融通過線上線下、日常與主題宣教、傳統和創新相結合的形式,積極開展宣教活動,如開設“金融知識便利店”,推出 “金融科普花花車”等。
馬上消費金融針對“一老一小”、新市民等重點人群,通過走訪重慶市渝北區玉峰山鎮村莊、渝北區悅來中學、悅城小學以及聯合社區居委會等方式,因地制宜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金融知識宣教,引導群眾遠離非法集資陷阱。
招聯消費金融則與各金融機構共同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商圈、進農村(以下簡稱“五進入”)教育宣傳活動,引導廣大金融消費者正確認識和使用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樹立科學消費理念。
結語
時至當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已走過13個年頭,在監管及自我約束下,整個行業愈加規范,其普惠服務質效也越來越高。
而展望2024年,消費金融機構們將繼續堅持“以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耕民眾的金融需求,立足金融本身,充分發揮金融為民、利民、惠民、便民的戰略定位,逐步穩妥的創新新模式、推出新產品,為客戶提供更高質量的消費金融服務。
中郵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將緊扣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以科技賦能,提供適銷對路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圍繞出行、日常消費等領域,加大與教育、旅行等服務類機構的合作。同時持續加強金融科技與風控體系建設。
中原消費金融方面稱,將深化與更多消費場景的緊密鏈接,加大資源、資金、渠道的有效銜接,通過多方共同努力,實現互惠互通、共贏發展。
馬上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提到,2024年,將重點把握四個關鍵點:堅持定位差異化、打造數字化閉環、實現業務自主化、助力價值普惠化。
猜你喜歡
興業消費金融2024年核心業務指標全面收縮,仍需平衡規模與質量
興業消費金融2024年總資產達821億元,貸款余額819.4億元
零點財經
共53篇文章
我們致力于提供最新的商業模式和最真實的行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