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以來最大增資!中信保誠人壽有救了?
“中信保誠人壽一次性大手筆增資25億元,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回顧中信保誠人壽此前每一次的增資數額,從未超過5億元。”
從2000年成立至今,“銀行系險企”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誠人壽”)迎來了20多年來的最大增資。
昨日,中信保誠人壽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增加注冊資本25億元,中信金控和英國保誠集團將分別向中信保誠人壽增資12.5億元,增資后注冊資本將由23.6億元增加至48.6億元,增資后公司各股東持股比例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中信保誠人壽經歷了董事長辭職、監管點名、風險綜合評級下降、凈利由盈轉虧等,此次來自中外雙方股東增資,或將迎來轉機。
01
凈利由盈轉虧 前三季度虧近4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中信保誠人壽是由中信集團和英國保誠集團聯合發起創建的合資壽險公司,雙方各持股50%,也是國內第一家中英合資保險公司,剛成立時的注冊資本金為2億元,經過7次增資后,才達到23.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中信保誠人壽公告稱,中信集團將其持有的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劃轉至中信金控。
如今,中信保誠人壽一次性大手筆增資25億元,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回顧中信保誠人壽此前每一次的增資數額,從未超過5億元。
增資的背后,中信保誠人壽最想要解決的還是目前公司所處的困境。
作為較早獲批成立的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之一,從2000年成立至今,中信保誠人壽一直以來都是“銀行系險企”中利潤水平穩居前列的公司,不過,進入2022年后,不僅其凈利潤開始大幅下滑,風險綜合評級也突然降至BBB,2023年更是由盈轉虧。
據其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120.22億元、153.84億元、213.44億元、233.61億元、268.27億元以及311.8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0.51億元、11.04億元、18.2億元、25.31億元、29.15億元以及10.96億元。
可以看到,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的凈利潤不僅未能實現增長,反而從驟降至10.96億元,同比大跌62.4%,而在今年前三季度,這家“銀保”優等生的凈利潤也未能止跌,反倒是由盈轉虧,實現-3.9億元,較去年同期3.4億元大幅縮水。

02
償付能力下滑 風險綜合評級下降
再看償付能力方面,近年來,中信保誠人壽的償付能力指標也早已呈現出整體波動下滑的趨勢,2018年至2022年,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71.48%、248.91%、249.38%、261.21%、216.89%;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65.40%、248.91%、249.38%、235.23%、125.92%。
截至2023年9月末,中信保誠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02.86%,環比上升2.4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109.26%,環比下降3.4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連續25個季度保持為A的風險綜合評級降至BBB,最近兩次(2023 年第一季度、2023 年第二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分類監管)結果也均為B類BBB級。
03
面臨合規性問題 董事長一職空缺
中信保誠人壽除了面對發展的困境,還面臨一些合規性問題。在最新的2023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中信保誠人壽指出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采取的監管措施。
2023年7月,原中國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下發《關于2022年度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監管情況的通報》(人身險部函(2023]358號以下簡稱《通報》)《通報》指出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按照監管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戰略引領,服務民生保障,發展態勢保持穩定,但在公司治理、資產負債管理、資金運用和償付能力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此外,在監管評估方面,中信保誠人壽近期收到《關于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2022年SARMRA現場評估意見書》(銀保監償付(2023]20號)《關于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2022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評價情況的通報》(銀保監消保函(2023] 159 號)《關于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2022 年公司治理監管評估情的通報》人身險部函(2023]330號),通報了其在SARMRA 評估、消保監管評價、公司治理監管評估方面的得分情況及評估發現,并提出相應整改要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6月,中信保誠人壽曾發布公告稱,擔任董事長一職將近6年的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去其董事長職務,但截至目前,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仍處空缺狀態。未來,誰將帶領中信保誠人壽走出困境也是業內關注的焦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