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云計算行業發生了哪些變化?
用一個詞來描述2022年的云計算行業,“向實”是一個較為貼切的說法。
年初,“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表面上看是算力資源的跨域調配,但更深層次上,也是一次更加廣泛的基礎設施布局,目的是服務于實體經濟更好地走向數字化。
稍晚一些,釘釘宣布了“全面PaaS化”,京東云首發了數智供應鏈,云計算也進一步在金融、新能源汽車等多個行業遍地開花,等等。
2022年,云計算無論是在需求側還是供給側,都呈現出了同樣的發展趨勢:正在從基礎資源層向云平臺、云應用延伸。
當然,當我們回顧這過去的一年,云計算領域發生的變化,又不僅僅限于此。
比如2022年依然是充滿著不確定性的一年,過去習慣了追求規模的互聯網云廠商,統一開始降本增效;比如行業里多了新的競爭力量,快手也加入了云的戰場,京東云也開始發力。
那么,有哪些變化是今年最值得關注的?這些變化又隱藏著哪些趨勢?數智界選取了以下幾點。
格局之變:激進的運營商云和重壓下的大廠云
2022年,運營商云和互聯網云廠商,呈現出了不同的走勢。
根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中國電信天翼云市場份額相比2021年下半年提升了0.7個百分點,達到了11.0%,并且超過騰訊,僅次于阿里、華為,位列第三。
上半年,天翼云的收入達到了280.82億元,同比增長了100.8%,半年度的收入,已經超過了2021年全年的收入。
再來看移動云,今年上半年,移動云收入達到234億元,同比增長了103.6%,近三年市場規模實現了10倍增長、年復合增長率超過了200%。
反觀互聯網云廠商,收入增速卻出現了大幅回落的情況。以BAT三家為例,2022年二季度,三家合計收入增速不足10%。
為什么同樣是做云,運營商云和互聯網云廠商的云,卻呈現出了全然不同的走勢?
原因在于,互聯網客戶的上云需求逐漸趨于穩定,非互聯網客戶的上云需求開始釋放。
過去數年,云計算的發展與滲透,最先是在與云計算需求密切相關的電商、網絡視頻、游戲等行業。
而阿里、騰訊等頭部云廠商,也充分享受到了互聯網與泛科技公司高速發展的紅利,能夠在自身的優勢領域出發實現快速增長,比如阿里的電商、騰訊的游戲。
再者,阿里云、華為云等還有先發優勢。
但是,隨著互聯網企業的上云滲透率逐漸走高,在互聯網相關行業主要的運營模式、技術能力基本走向成熟的情況下,在沒有新的商業模式與技術的大幅變革前,互聯網客戶在云與IT相關的開支上,也將逐步從擴張期走向穩定階段。
中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就指出,經過前期的高速發展與擴張后,互聯網在國內云計算中的占比開始逐步回落。在IaaS與PaaS中的比重從2018年的接近50%回落至2020年的40%左右。
參照更成熟的北美云計算市場的經驗,接下來,傳統企業將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從埃森哲公布的收入結構來看,北美云計算市場,泛科技企業的比重僅在20%左右。
當上云的主角變成傳統企業,運營商云會展現出更大的優勢。
一方面,處于對既有IT系統保護、數據安全考慮等,傳統企業往往更加傾向于折中的技術路線,更傾向于混合云。相較于單一的公有云或私有云環境,混合云的部署架構更能滿足企業核心業務系統實現平穩過渡、負載的彈性伸縮以及容災等要求。
IDC在2020年的一則調研顯示,73%的受訪企業認為云原生技術的部署與運行環境從單一云環境向混合云、多云環境演進。
另一方面,泛政企客戶在上云時必須考慮到兩點,第一是合規要求,第二是成本要求。這類型客戶在上云路徑上會比混合云模式更加復雜。
基于以上兩點,運營商云在接下來的云計算市場中,在IaaS層的增速預計將持續下去,市場份額也會持續走高。
早在2017年,中國聯通信息化和電子商務事業部數據中心副總經理、總架構師范濟安在一次大會上就曾表示,在公有云市場上,事實上運營商已經失去了機會。
但他補充稱,這并不意味著運營商不能在企業私有云市場、在政府云的市場有所作為——運營商有龐大的客戶基礎以及強大的市場影響力。
趨勢之變:向上PaaS化,供給向平臺/應用側延伸
換句話說,to C場景下,將商品與商品、產品與產品區隔開來的。
基于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不同的上云路徑,云廠商想要進一步提高增量空間,該如何做?
艾瑞咨詢在研報中指出,云廠商需要做到三點:
在服務模式上,需要由互聯網思維轉化為更切合傳統行業習慣的服務模式;在業務模式上,要以業務場景為切入點,以業務目標為出發點構建完整的解決方案;在渠道觸達上,要發揮合作伙伴、生態伙伴的力量,實現對傳統行業用戶的直接滲透與間接影響。
我們看到,在過去的一年里,阿里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或多或少,都是沿著這三條路線在走。
年初的2022年發布會上,釘釘宣布了它對邊界明確的思考:釘釘只做一件事,全面PaaS化。
“釘釘只做基礎能力平臺,保持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平臺的定位不變,繼續戰略投入做文檔、音視頻、項目、會議等基礎產品,其他的都交給生態做,包括行業解決方案,人財物產供銷研等通用應用,并將硬件全面生態化。”釘釘如此表示。
討論釘釘的PaaS化之前,需要明確,在阿里云生態中,釘釘是一個關鍵角色。
2020年“云釘一體”戰略出臺后,釘釘就已經是阿里云的“中間平臺”了,它下連云計算基礎設施、上連企業關鍵應用,既是企業級的協同辦公平臺,也是企業級的應用開發平臺。
從行業視角來看,釘釘的全面PaaS化,既有現實因素——IaaS的增速開始明顯放緩且來自運營商云的壓力在變大,也符合云計算市場的發展趨勢——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更加復雜,要求也更高,企業客戶對云的需求,也在向平臺、應用側延伸。
全面PaaS化后,對釘釘而言有兩個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釘釘能夠依靠PaaS層的平臺能力和SaaS層的應用生態,進一步帶動企業客戶的用云量;
第二個優勢是,釘釘首先是一個企業級的協同辦公平臺,它可以首先承載起傳統企業客戶在組織數字化/業務數字化方面的需求,引導企業先上釘、再上云。
百度智能云大體上也沿用了類似的思路。
2022年智能經濟高峰論壇上,百度智能云公布了全新的戰略“云智一體,深入產業”及“云智一體3.0”架構。
3.0架構是從行業核心場景切入,通過打造行業標桿應用,帶動和沉淀AI PaaS層和AI IaaS層的能力,打造高性價比的異構算力和高效的AI開發運行能力,進而向上可以優化已有應用、孵化新應用,向下改造數字底座,使基礎云更適合AI應用,形成螺旋上升、不斷進化的效果。
方向之變:深入產業成為共識,擁抱新興產業
2022年,我們看到,幾乎市面上所有主流的云廠商都在反復強調一個觀點:要更懂產業、深入產業。
在這一層面,于阿里云而言,無論是釘釘的全面PaaS化,還是釘釘酷應用的推出,抑或是后來成立的數據智能公司瓴羊,都是為了幫助企業解決數字化轉型中的實際問題的。
這本身既是深入產業的一種手段,也是深入產業的目的所在。
百度智能云不必多提,“深入產業”明確成為戰略的一部分。
京東云在年中召開的京東云峰會上,首發了數智供應鏈全景圖,重點提出要全面開放數智供應鏈生態,共建全球一朵云,為數智供應鏈鑄造堅實的技術底座。
這背后,同樣是深入產業,只不過,京東云走了一條差異化的路徑,深入到不同產業的供應鏈中去。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云事業群總裁高禮強此前曾稱,“我們經常講十節甘蔗,后五節是典型的消費級的供應鏈,主要是圍繞消費者體驗,提高效率來做的。但是由于京東現在已經成為大量品牌制造商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需要準確傳遞需求側的消費者需求,給到品牌的企業去做生產制造,要提升的是產業供應鏈效率。”
他補充道,京東在做的事,一方面是要提升消費供應鏈的效率,另一方面則是要向前延伸,從產品的創意到生產制造,再到定價等環節,打通前五節的產業供應鏈的效率,最終形成數智化的社會供應鏈。
我們也看到,在深入產業之外,云廠商在某些領域也加快了布局節奏,加大了布局力度。比如汽車云。
自2021年起,百度、騰訊、華為、阿里、字節跳動,這幾家中國主流的云計算廠商,開始在汽車云賽道加大布局。
去年6月,字節跳動推出云服務品牌火山引擎,面向企業提供數字服務。同一時間里,字節跳動被曝推出汽車云業務,有媒體稱,字節跳動從亞馬遜和京東云等公司招募人員,負責推進項目;
去年底,華為云發布“汽車行業整體服務策略”,聚焦云原生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咨詢、數字化研發、數字化生產&供應鏈、數字化營銷、數字化出行這六大解決方案;
今年6月,騰訊云進一步做出調整,公布了“車云一體”的戰略規劃,發布了專為智能汽車行業定制的一站式云解決方案“騰訊智能汽車云”、以及覆蓋云管端全方位的“騰訊一體化汽車安全方案”;
今年9月,百度智能云首次發布汽車云,從車企集團云、網聯云、供應鏈協同云,三個層次深入汽車制造行業的數字化升級,解決汽車行業生產、自動駕駛測試、供應鏈管理三大數字化應用難題;
再到11月初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也正式公布了“汽車云”,包含自動駕駛云、智造云、營銷云。
姿態之變:降本增效成為常態,利潤比規模更重要
最直接的體現,是最近這幾家公司決策層的嚴厲表態。
在《騰訊云向后退了一步》一文中,我們寫道,今年以來,騰訊云業務層面的一個關鍵變化是,從集成方轉變成為了愿意被集成。
騰訊云的具體動作包括兩個:
第一,今年6月份,騰訊云成立了智慧運營商部門,這是CSIG專門面向電信運營商新設立的部門,一方面向運營商提供產品,另一方面,也與運營商合作,通過運營商向行業客戶售賣騰訊云的產品。僅僅一個月后,CSIG在7月12日又對組織架構進行了一次升級,新成立了政企業務線。
第二,前段時間,在騰訊數字生態大會數智運營商專場論壇上,騰訊云首次亮相了智慧運營商部門,并推出了面向運營商的行業品牌騰訊云WeTele。
這兩個動作,直接服務于騰訊云進行姿態調整后的新角色——被集成方。
12月15日,騰訊以“降本增效”為主題的內部員工大會上,馬化騰正式定調,對CSIG放棄集成商角色,轉而做自研產品被集成的戰略,馬化騰表示全力支持。
“不要被人家奚落兩句,說你這個云是不是被華為給超過了,你才老三了(你就忍不住)。”馬化騰表示,過去三年,CSIG做了很多沖量的事情,追求做前端集成,追求大數字營收。他說,湯道生之前并不想這樣做,但騰訊經常被市場份額和輿論的大勢裹挾,被迫做總包去拿市場份額。
只是這顯然與騰訊現在降本增效的主旋律不相符。因為雖然做集成商在名義上的數字很好看,但很多都是毛損毛虧的業務,“這實際上是沒用的”。
也就是說,接下來,騰訊云要放棄所謂的對市場份額的爭奪,追求更有質量的、能實打實帶來利潤的增長。
而就在今天,阿里云也迎來了一則人事調整。
張建峰不再擔任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勇將兼任阿里云智能總裁,并直接分管釘釘,周靖人將擔任阿里云智能CTO。
張勇親自掛帥阿里云,僅這一點就足夠說明,阿里云未來將承擔其阿里巴巴更重要的增長重任。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的關鍵詞從2022年的“定”,變成了2023的“進”。
全員信中,張勇表示,阿里更加確信,唯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決今天碰到的很多問題。他強調,2023年是阿里由戰略定力轉向抓住發展時機的關鍵年份,所有阿里人要用進取之心,集奮進之力。
從財務數據來看,過去一年,阿里云挑戰重重。
從2021年Q4開始,阿里云的營收增速開始放緩,今年三季度,阿里云的營收增速只有4%,首次跌至個位數。在集團層面,降本增效也是過去一年的關鍵詞。
36氪報道指出,早在2021年末,阿里云便有傳出換帥傳言,內部有聲音表示“行癲過于注重產品技術整合,但對一線客戶場景業務了解程度不夠。”
現在,阿里云的最新換帥透露出了一個強烈信號:阿里云要承擔起更重要的使命。這也要求,接下來,阿里云不能只看規模,也到了要貢獻更多利潤的時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Salesforce×阿里云,影響幾何?
一則來自Salesforce官方的消息顯示,在2周之后的12月18號,Salesforce銷售云、服務云和平臺云將正式上線阿里云,面向中國市場客戶提供服務。理解阿里巴巴組織變革的底層邏輯
在中國,你很難找出一家像阿里這樣頻繁發生組織變革的公司。從結果上來看,阿里每次重要的自我變革,都催生出了更好的阿里。那么這次變革會把阿里帶向何方?以及阿里進行變革的底層邏輯是什么?阿里云“換擋”,云戰場變天
盡管直到去年阿里云仍是云市場的一哥,牢牢占據著超過30%的市場份額,但在近年來增速明顯放緩的行業大環境下,穩如阿里云也難掩頹勢。
數智界
共16篇文章
專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研究與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