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3塊錢資助引起的吐槽
來源:新金融洛書
幾天前,一個微信好友給雷慢發來某個孩子患白血病的輕松籌項目鏈接,捐助時,發現要額外多收取3元錢,雷慢稍一想,覺得行善事大,3塊錢如果作為手續費也認了吧。
事后,想看看這3塊錢到底是什么費用。于是一查,發現在條文中,輕松籌將這筆錢說成是“支持3元幫助患者享受急速提現、技術支持、專屬顧問等服務,幫助患者快速籌得救命錢”。
更深層扒這筆錢去哪了的時候,在后臺發現這筆錢被“資助平臺”。
任何商業行為,雷慢并不反對收費,在資助時,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手續費,正大光明的收費行為,要比這種“支持3元幫助患者快速提現”最后發現錢被“資助平臺”磊落得多。
輕松籌也似乎不是頭一次這么做了。
今年7月時,有網友就發現在捐助時,不管捐1塊錢或10元錢,輕松籌會彈出提示收取3元費用,這3元錢并不是用來“幫助患者快速提現”,而是購買輕松籌平臺的“六大服務項目”,包括“預約掛號、住院管家、手術安排、遠程會診、二次診斷、新藥搜索”等。
并且這個購買的服務有效期為購買之后30天,逾期失效,失效后不支持退款。用戶還需要在購買之后要在有效期內填寫個人信息進行激活。
很多人非常反感輕松籌這種行為,“感覺被騙了”“有誘導用戶的嫌疑”。這個不激活即失效的規則,有點像是一種套路,如果你不小心買了,你就要激活,激活意味著平臺“獲客”成功。
與其他如電商動則優惠券、現金紅包獎勵新用戶的獲客形式相比,這種以“善心”支付3元購買服務,然后不激活就失效的行為,像是在商業和道德的邊緣摩擦試探。
這種扭扭捏捏的“資助平臺”行為,扭曲著商業與道德之間的微妙關系。其實與直接從捐款中收取3%左右的手續費相比,并不高明。
一個建立在道德行為或公益行為上的商業收費,高度公開和明示的收費,比隱藏在收費選項下幾行小字提示,要讓人接受得更信服。況且一筆3元的資助,相對大多數人一筆20元的捐款來說,比3%的手續費要高得多,占比要達到15%。更是要占到一筆10元捐款的33.33%。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平臺或許可以辯稱不愿資助平臺“那你可以申請退款”。但,互聯網的操作是有成本的,即精力成本與時間成本。很多人沒有耐心為了3元錢的資助去深究或審閱需要勾選的“用戶同意書”,接著又可能不耐煩為了3元錢去研究退款的方法,這幾種疊加的都是精力與時間成本。我們不知道平臺是否利用這種大眾心理。
我們為什么會反感這種“資助行為”呢?
這涉及到“合宜”。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里,人的合宜感,來自通過觀察別人的感情是否和我們一致,來判斷某些行為是否合宜。
互聯網平臺不是具有感情的個體,它無法有對大病患者的同情感,所以當它背后公司決策人決定發起3%的手續費時,或單筆3元的資助時,容易被人們排斥,排斥的原因在于,人們認為——我們都在給患者捐款,而你們卻在“榨取”我們的錢,絲毫沒有同理心。即不合宜。
合宜的經濟學應用很多,在廣告學上,我們看到很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廣告及產品被抵制,比如最近李寧的“鬼子服”,當然,不管李寧公司的初衷和是否真的意識到那是“鬼子服”,它確實引起了一些人的聯想,進而“點醒”多數人進行聯想,進而延伸出大家對它不合宜感。相反,一個合宜感成功廣告和產品,能在商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從捐助人那收費這件事上,怎么做都是不合宜的。
只有被罵挺合宜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一筆3塊錢資助引起的吐槽
任何商業行為,雷慢并不反對收費,在資助時,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手續費,正大光明的收費行為,要比這種“支持3元幫助患者快速提現”最后發現錢被“資助平臺”磊落得多。商業模式跑不通,“掉隊”的輕松籌還能逆襲嗎?
可以見得,未來行業會往更加良性的方向發展,加強患者背景調查,完善合理的服務機制,修復行業信任,此時輕松籌的當務之急。互聯網保險告別“首月1元”模式,輕松籌APP下線輕松保險
“首月1元”的百萬醫療保險以低價、明星代言、小白式的投保流程,誘導投保人購買保險埋下了諸多隱患,成為互聯網保險亂象的整治重點之一。
WEMONEY研究室
共2665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