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發布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數字普惠金融生態不斷豐富,較多核心指標位居中高收入經濟體前列
9月30日,人民銀行發布《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1年)》(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中國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標位居中高收入經濟體前列。
未來一段時期,數字人民幣的覆蓋面繼續拓展;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總體穩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普惠小微貸款規模持續增長,首貸戶進一步增加,信用貸款占比穩步提升,互聯網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新市民金融服務持續改善,綜合性金融需求更好得到滿足;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取得積極進展,融合發展規模有效擴大;保險普惠性持續增強,資本市場支農支小功能繼續提升。
01.國際比較:較多核心指標位居中高收入經濟體前列
《報告》提到,2022年6月,世界銀行發布了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調查(GlobalFindex)數據,中國多項普惠金融指標增長明顯,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標位居中高收入經濟體前列。
一是全球賬戶擁有率不斷提升,中國賬戶擁有率達到近九成水平。全球76%的受訪者擁有賬戶,較2017年提高8個百分點。中國89%的受訪者擁有賬戶,較2017年提高9個百分點,高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84%)。
二是疫情推動全球數字支付迅猛發展,中國保持高位增長。全球64%的受訪者使用數字支付,疫情導致線下接觸難等因素起到了助推作用。中國86%的受訪者使用數字支付,高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80%)。
三是全球儲蓄參與率略增,中國儲蓄參與率明顯上升。全球儲蓄參與率為49%,較2017年增加1個百分點。中國儲蓄參與率為61%,較2017年增加11個百分點,高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54%)。中國受訪者在正規金融機構儲蓄的比例從2017年的34%增加到2021年的45%,高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36%)。
四是全球借貸參與率增加,中國增長迅速。全球借貸參與率為53%,較2017年增加5個百分點。中國借貸參與率為56%,較2017年增加11個百分點,超過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55%)。中國受訪者向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參與率從2017年的22%增加到2021年的39%,首次超過向親戚朋友借貸的比例,這反映出中國近年來在提升正規信貸可得性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五是全球超半數受訪者存在財務擔憂,中國擔憂養老的受訪者比例低于高收入經濟體。全球受訪者中擔憂不能支付嚴重疾病或事故產生的醫療費用、沒有足夠錢養老、不能負擔每月開支、不能支付教育費用、疫情帶來經濟困難的比例分別為74%、69%、64%、49%、82%,中國受訪者擔憂比例均低于全球,分別為68%、52%、48%、35%、70%。其中,中國受訪者對養老開支的擔憂比例低于高收入經濟體(59%)。
六是全球大部分受訪者能在30天內籌集到應急資金,中國受訪者能在30天內籌集到應急資金的比例超九成。在應急資金方面,全球88%的受訪者能在30天內籌集到應急資金,僅有32%的不存在籌集困難。中國92%的受訪者能在30天內籌集到應急資金,與高收入經濟體(93%)接近;60%不存在籌集困難,高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46%)。
02.呈現九大新特點:數字普惠金融生態不斷豐富
《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普惠金融在延續較好發展勢頭的基礎上,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一是普惠金融發展有效應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方式不斷創新,普惠小微貸款持續實現量增、面擴、價降。
二是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積極進展,相關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更加完善,涌現出許多各具特色的創新做法,脫貧人口貸款余額和貸款覆蓋面同比增加,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三是銀行賬戶服務體系更加優化,簡易開戶舉措有效提升小微市場主體、流動就業群體的賬戶可得性,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開戶時間進一步縮短、開戶流程更加優化,新開立單位銀行賬戶較快增長。
四是疫情應對和技術進步持續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縱深發展,數字化成為金融機構重要轉型發展方向,數字技術運用促進金融服務范圍持續下沉拓展,數字支付規模持續擴大,小微企業互聯網流動資金貸款等快速增長,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穩妥拓展,數字普惠金融生態不斷豐富。
五是在金融服務渠道保持廣泛穩定覆蓋的基礎上,傳統銀行網點更趨智慧、智能,各渠道無障礙、適老化改造深入推進,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更多遠程服務、上門服務等。
六是保險普惠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強,農業保險保費較快增長,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保費平穩增長,保險深度、保險密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七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包容性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能力增強,農產品期貨期權數量穩步增長,公募基金賬戶覆蓋面持續擴大。
八是征信、擔保等支撐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取得新的突破,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收錄的自然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數量持續增長,政府性融資擔保效能得到進一步激發,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有效促進動產融資業務增量擴面。
九是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持續推進,金融機構經營行為進一步規范,金融消費者投訴渠道保持暢通穩定,線上金融糾紛調解快速發展,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取得積極進展。
03.未來展望:新市民金融服務持續改善
對于普惠金融的發展,《報告》認為,未來一段時期,從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的視角看,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將呈現以下態勢。
在使用情況方面:賬戶和銀行卡的可得性和安全性更好兼顧,流動就業群體、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賬戶服務進一步優化,數字支付普及率持續提升,數字人民幣的覆蓋面繼續拓展;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總體穩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可得性、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持續增強,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不斷健全,銀企對接更加有效,產品創新更加活躍精準,普惠小微貸款規模持續增長,首貸戶進一步增加,信用貸款占比穩步提升,互聯網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新市民金融服務持續改善,綜合性金融需求更好得到滿足;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取得積極進展,融合發展規模有效擴大;保險普惠性持續增強,資本市場支農支小功能繼續提升。
在可得性方面:銀行網點數量總體保持穩定,智慧轉型持續穩步推進;線上、線下金融服務渠道不斷優化,適老化、無障礙化改造深入實施,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改善;政府性融資擔保的覆蓋面繼續拓展,融資擔保放大倍數穩步增加,對“三農”、小微等領域的融資擔保規模持續增長。
在質量方面:社會信用意識持續增強,居民、小微主體信用檔案建檔率進一步提升;企業征信市場、地方征信平臺有效促進信息整合共享,非信貸替代數據作用進一步彰顯,金融機構與普惠群體信息不對稱難題持續緩解;動產融資范圍穩步拓展、更多“三農”、小微企業依托動產開展融資;金融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更加完善,消費者金融素養穩步提升,以金融教育、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普惠金融“三駕馬車”為一體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更加健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35家A股銀行2024年報掃描:12家資產兩位數增長,8家營收負增長,浦發利潤增長領跑
在已披露經營業績的35家上市銀行中,大部分實現利潤正增長,僅有3家銀行出現下滑,整體不良貸款率均較上年末有所下降。6家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PK:強者恒強,凈息差收窄引發存款降息潮
6家民營銀行業績呈現頭部增長與尾部承壓的狀態,在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民營銀行開始降低存款利率。
WEMONEY研究室
共2665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