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137億回購126次!小米集團股價仍創新低 造車成雷軍新希望?
今日盤中,小米集團股價創出今年以來新低10.78港元,相比17港元的發行價跌超36%,相比上市以來最高股價35.9港元則跌去70%。
雷軍這次可能是真急了,9月5日晚間,小米集團宣布將啟動最高4890萬港元的回購計劃,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小米集團近一個月回購的第8次,更是小米集團上市以來的第126筆股份回購。
而據不完全統計,超百次回購已經合計消耗小米集團137.33億港元資金,合計回購8.57億股,回購價區間為8.73港元至27.2港元,回購均價為16.58港元,最關鍵的是,這也未能提振小米集團羸弱的股價。
截至9月6日收盤,小米集團報10.96港元/股,相較于回購均價還跌了超33%,也就是說,小米集團回購的股票已經虧了超45億港元。
01
上市以來已回購126次,股價至今仍低于發行價33%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正式在香港主板上市,發行價為17港元/股,然而開盤當日即遭遇破發,跌幅達2.35%,雷軍并沒有實現2000億美元市值的心愿,
更夸張的是,此后小米股價還一路走低,至2019年9月2日盤中創下了8.28港元/股的上市新低,較發行價腰斬,而這也讓小米集團拋出了史上最大回購計劃,其董事會決議行使股份購回授權,以最高總價120億港元于公開市場購回股份,超過中國平安最高100億元的回購規模紀錄。
如此大手筆的回購計劃還是有成效的,此后小米股價至2019年11月起逐步回升,一度升至14港元,甚至在2021年1月6日創下了35.9港元的歷史最高價。
此后,短短幾個月時間,小米股價跌至25港元,累計跌幅接近30%,彼時的小米集團又坐不住了,2021年3月11日,小米集團董事會決議行使股份購回授權,不定期按最高總額100億港元于公開市場購回股份。
但此次回購計劃并沒有使其股價再次回升,反倒是一路下滑,時隔一年后,2022年3月22日,小米又宣布以不定期按最高總額100億港元回購公司股份,但股價不僅還是沒回到發行價,甚至一路下滑。
據媒體統計,小米集團自2019年1月以來,公司已回購126次,合計耗資137.33億港元,合計回購8.57億股,回購價區間為8.73港元至27.2港元,回購均價為16.58港元。
但截至9月6日收盤,小米集團報10.96港元/股,相較于回購均價還跌了超33%,也就是說,小米集團回購的股票已經虧了超45億港元。
02
小米上半年“少賣”2500萬臺手機
究其原因,是小米集團正在持續遭遇重大挑戰,上市以來首次收入下滑、首次凈利潤虧損、經調整的凈利潤達到最低值,一系列極端數據,全都發生在小米的2022上半年。
據其財報顯示,自2022年第一季度首次出現收入同比減少、凈利潤為負的情況后,小米在第二季度的收入持續呈現同比和環比的下降,1-6月收入合計1435.44億元,同比減少13%,是其上市以來首份業績回撤的半年報。
從凈利潤來看,雖然二季度止住了虧損,但小米上半年凈利潤合計只有8.35億元,同比降幅高達94.8%,經調整凈利潤合計則為49.40億元,同比也減少了60.1%。
拿小米的核心業務手機來看,國內出貨量從2021年上半年的2610萬臺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2120萬臺;全球范圍內,小米2022年上半年共賣出7760萬臺手機,比2021年同期少賣了2470萬臺。
手機業務也在整體收入結構中的占比從2021上半年的67%降至61%,貢獻的毛利也從46.49%降至33.44%。
手機業務不是很給力的同時,小米的第二、第三業務也沒有給外界帶來太亮眼的表現,財報顯示,小米第二季度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及互聯網服務的收入分別為198.12億元、69.7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減少4.5%、0.9%。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第二季度其他業務的收入同比有所增加,由上一年的9.32億元同比增長20.0%至11.2億元,而這背后的原因是因為小米出售部分辦公樓。
03
造車成小米新希望?
手機業務遇到瓶頸的同時,造車業務被外界視為小米的解困之計。
去年3 月 30 日,52 歲的雷軍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哽咽,表示愿意壓上人生全部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與此同時,小米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本公司董事會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本公司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 100 億人民幣,預計未來 10 年投資額 100 億美元。本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先生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由此正式拉開小米造車之路。
如今,距離小米造車已經過去了500多天,進展究竟如何?近日,雷軍在主題為“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中透露,經過一年多的迅速擴展,當前小米自動駕駛團隊規模已超過 500 人,首期研發投入達 33 億元,在第一期規劃了 140 輛測試車,將陸續在全國進行測試,短期目標是在 2024 年沖到自動駕駛第一梯隊。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集團今年3月曾發布公告稱,自宣布造車計劃以來,彼時小米汽車業務的團隊規模超過1000人,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量產,若與小米當時披露的數據相比,目前小米造車團隊的規模人數有一定的縮減。
而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真正開始賣車至少要等到2024年,中間還存在一年半的“真空期”,如何熬過這最難的一段路?后續是否還會有更“難看”的財報數據?
中泰國際在研報中指出,考慮到當前宏觀及市場不確定性,包括智能手機需求疲軟、全球通貨膨脹及地緣形勢可能影響IoT海外銷售、手機銷售表現或對互聯網業務增長造成影響以及智能電動車業務正處于投入期,下調小米集團2022、2023年經調整凈利潤至99.9億元、133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2020年小米IoT收入放緩,經調整凈利潤130億同比增長12.8%
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營收704.6億,同比增長24.8%,低于市場預估的745.8億,增速較2020年第三季度下降9.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