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干掉線下終端,ATM龍頭轉型難
近日,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出現了ATM機存取款難的問題,讓消金界重新關注到了ATM這個被移動支付“重創”的行業。
根據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移動支付的普及率已經高達87%,用戶數突破10億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移動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國家。
移動支付的普及也使得如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等支付企業快速發展,并成為支付領域的巨頭企業,營收、估值不斷提升。
然而,有企業踩對風口飛上天,也有企業因沒跟上時代的步伐,落于人后。轉型雖早已提上日程,但如今并不理想。
曾經的ATM龍頭御銀股份(002177.SZ),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01
ATM龍頭業績大變臉,首次披星又帶帽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國內商業銀行不斷拓展其商業網點以擴大服務版圖,在此過程中,與銀行業務深度綁定的“買水人”ATM設備生產和服務商,借力做大做強,御銀股份便是這其中之一。
御銀股份全稱“廣州御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主營業務是各種金融自助終端設備(主要是ATM存取款機)的生產銷售。借著商業銀行這股春風,御銀股份在成立僅僅7年之后,就順利登陸資本市場,于2007年11月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一時風光無限。
享受著資本紅利的同時,在移動支付尚未普及之前,御銀股份業績也堪稱表現亮眼,其營收從2007年的2.44億元增至2013年的8.48億元,增幅達247.5%,凈利潤從同期的5973萬元增至1.24億元,增幅達107.6%,在此期間可謂是增收又增利。
但好景不長,隨著2013年移動支付在中國的普及加快,以往傳統的現金交易模式受到沖擊,而商業銀行經過十余年的擴張,網點也基本處于飽和狀態,且隨著大數據、AI、數字化等金融科技普及,商業銀行在逐漸縮減銀行網點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將交易線上化、無紙化。
這對于御銀股份無異于災難,因為之前習慣了躺著收錢,現在連站起來都難賺到錢。
簡單點講就是“增量天花板不在,存量規模又持續萎縮”。
這從其營收及利潤趨勢中可窺見一二。
2015年之前,雖然營收還在不斷地增長,但是凈利潤卻處于穩中下降的趨勢,而2016年營收首次出現上市以來的下滑,從2015年的10.97億元下降至2016年的7.71億元,之后營收更是一路走低,至2021年,其全年營收已經不足億元,僅為8946萬元。
另外,在營收一路走低的同時,其凈利潤也呈現五年兩負的走勢。隨著2021年營收不足億元及凈利潤巨虧超6000萬,曾經的民營ATM設備第一股也難逃“披星帶帽”。
02
炒股巨虧超5000萬,轉型之路遙無期
面對行業的巨變,御銀股份不是沒有想過求變,然而,現實給它的卻是接二連三的打擊。這也在考驗著它轉型的真心與誠意。
轉型路之一:炒股。翻看其2021年年報及2022年半年報,對于企業虧損的原因有一個共同的表述——炒股虧損。
先看2021年業績:全年營收8946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50.9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6176萬元,較上年下降186.07%。營收的下降可以說是公司除經營租賃業務外,其余ATM產品銷售、ATM合作運營和ATM技術、金融服務等業務均出現了大幅下降,可凈利潤的下降卻是因為炒股巨虧超4700萬元,占其當期凈利潤總額的95.32%,可謂是炒股敗全年。
原以為御銀股份會吃一塹長一智,沒想到卻越陷越深,其2022年半年報預告顯示,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800-1200萬元,其中非經常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為-1600萬元至-2400萬元,主要是證券投資虧損所致。
如果剔除該部分的業績貢獻,其扣非凈利潤是盈利的,顯然,御銀股份依然相信炒股致富的名言,繼續在股海沉浮。
轉型路之二:炒房產。在前期積累大量現金的情況下,御銀股份的除了炒炒股,另外就是炒房產。
從2015年開始,御銀股份便開始涉足房地產業務,不過在2016年之前,都是小打小鬧,其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也僅僅才455萬左右,然而,從2017年開始,其投資性房地產余額一下子暴增至3.76億元,隨后一路增至2021年年底的4.23億元,較2015年增長了近10倍,而同期的貨幣現金余額卻從201年的4.53億元降至2021年的1.6億元,兩者的一增一減,完美的解釋了其現金使用動向——進入房地產市場。
至于御銀股份在年報中所提到的轉型科技園區經營這塊業務,以其2021年的年報披露信息顯示,雖然經營租賃業務在其營收結構當中是唯一一個呈現正增長且占比也達到47.93%的業務,但從其不足5000萬的營收規模來看,顯然還不能斷定這塊業務一定能在眾多同類園區招商競爭當中保持高增速。
且從其運營這塊業務的進度來看,其實并沒有所謂的運營優勢。
早在2018年1月,御銀金融電子高新科技園就開始動工建設,然而截至2021年底,該產業園依然未全部完工。如果再算上后期的招商工作,該產業園貢獻正盈利起碼也要等兩年以后。關鍵對于已經ST的御銀股份來講,還有時間在資本市場講出新故事嗎?這得打上一個問號。
03
ST不忘再分紅,迷之操作為哪般?
業績持續下滑的情況下,御銀股份反而連續兩年派發現金紅利超1500萬元,特別是在2022年被ST之后,依然選擇分紅761萬元,不免讓人生疑。
且上市至今,御銀股份僅有過三次現金分紅,分別是2017年、2020年、2021年,累計分紅僅為2664.17萬元,考慮到其首發上市+增發募資合計超過7.1億元,分紅募資比僅為3.6%,現在這么大方,再結合前十大股東基本是公司高管及單一機構,合計持有公司18.35%股份,分紅的大頭被誰拿走也就一目了然。
另外,在2017年,行業處于衰退期且企業沒有成熟的項目情況下,選擇用現金紅利的方式回報股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公司處于巨額虧損的2021年,貨幣現金余額僅有1.6億元,同時當期新增長期借款7000萬元的情況下,不去用好每一分現金流,反而“慷慨”地回報股東,不能不讓人費解。
04
結語
對于已經ST的御銀股份來講,在退市新規之下,首要任務是必須在今年盈利或者營收突破1億元,從而摘星去帽避免被退市。
考慮到其半年業績依然為負,留給它的時間不足半年。
目前可以看到,御銀股份計劃將參股公司佛山海晟金融租賃9%的18000萬股股份轉讓,這或許是“保殼”之舉。
不過,在注冊制時代下,“殼”的價值已經所剩無幾,御銀股份還是要思考如何做大做強轉型方向的園區運營業務,而不是貪圖“炒房”與“炒股”所帶來的短暫快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移動支付干掉線下終端,ATM龍頭轉型難
不過,在注冊制時代下,“殼”的價值已經所剩無幾,御銀股份還是要思考如何做大做強轉型方向的園區運營業務,而不是貪圖“炒房”與“炒股”所帶來的短暫快感。
消金界
共117篇文章
消費金融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