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成為騰訊的新奶牛還差多遠?
談及騰訊,第一印象是聯通萬物的微信和讓人愛恨交加的游戲。微信和游戲占據騰訊業務的半壁江山,是不折不扣的營收奶牛。
但在審批趨嚴、限制未成年人游戲時間和消費以及解除微信外鏈屏蔽等背景下,兩大業務奶牛增長接近停滯。
誰能扛上大旗,接下微信和游戲的班,成為新的第二增長曲線?騰訊對云計算寄予了厚望。
財經觀察站
作者 念鷗
從愛答不理到增長新引擎
騰訊云伴隨數字化浪潮發展壯大,近幾年其所在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在騰訊經營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2020年,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板塊增長26%至1280.86億元,在總收入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至27%,穩居騰訊第二大收入來源。
2021年第四季度,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板塊的營收同比增長25%,達到了479.58億元,占比提升至33%,首度超過網絡游戲板塊,成為騰訊第一大收入板塊。
起初的云計算由于前途不明,在騰訊并不受重視。2010年,“IT領袖峰會”現場,在對云計算的討論中,馬化騰認為云計算成為“水電煤”要等上幾百年。
而隨著云計算成為數字社會的基礎生產力,云行業成為了一種互聯網大佬眼中的香餑餑,騰訊也不能例外。相關財報數據表明,云服務在大廠各自業務版圖里的比重,已經在逐步提升。
阿里云營收規模從2015年的12.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724億元,總營收占比約8.7%;華為云則罕見地首次在財報發布會上披露2021年營收為201億元,總營收占比約3.2%。
錯過了起步和先發優勢的騰訊云, 奮起直追。依靠著騰訊QQ、微信、小程序、微信支付等構成的騰訊生態,騰訊云進入了飛速發展期,成為了騰訊增長的新引擎。
相關財報及機構分析顯示, 2018年,騰訊云全年營收為91億元,2019年營收超過170億, 2020年營收為259.7億,2021年營收收入約300億元人民幣。
2022年Q1財報中,騰訊將“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進一步細化為“金融科技、云及其他企業服務”,更是凸顯了騰訊對于云計算板塊的期望。
與之對應的是騰訊對主打產品微信和游戲的增長趨緩的焦慮。
微信方面,截止2021年12月31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為12.68億,同比增長3.5%,環比增長0.4%。QQ端的智能終端月活為5.52億,同比下滑7.2%,環比下滑3.8%。
騰訊游戲業務則持續“失速”。2021年騰訊游戲營收1743億元,總占比31%。其中本土游戲市場收入增長僅6%至1288億元,增長已經接近停滯。
長期停發游戲版號、不斷收緊的監管政策是騰訊游戲業務減收主因。而騰訊游戲業務在《王者榮耀》之后,一直未能推出新的爆款,而《和平精英》、《英雄聯盟》等手游都在短期火熱之后,收入出現下滑。
此外,騰訊游戲未成年人比例偏高有關,其變化也對營收較大。2021年第四季度,未成年人總時長同比減少88%,占騰訊本土市場游戲總時長的0.9%。未成年人總流水同比減少73%,占騰訊本土市場游戲總流水的1.5%。
2022第一季度頹勢不減,騰訊控本土市場游戲收入的增長更是沒有跑贏大盤。該季,中國游戲市場同比增長3.17%,騰訊本土市場游戲收入則是下降1%,而占比較大的手游收入更同比下滑3%。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比起微信和游戲現有體量,騰訊的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要想成為第三極也是殊為不易。
2022Q1,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同比增長10%,是該業務歷史新低。2021年四季度同比增長34%、2020第四季度同比增長25%。財報稱,主要是受疫情影響,今年三月商業支付交易金額和企業服務收入都有所減少。
成為新奶牛的幾點隱憂
雖然這幾年跟上了云計算行業發展的風口,騰訊云一直在增長的快車道,但由于行業進入到發展平臺期,突破難度激增,要想讓云計算成為騰訊的奶牛擔當,困難不少。
行業競爭激烈,騰訊云第二的傳統地位不保。在2019年還不大出名的華為云,在2021年一季度的時候追平了騰訊云,兩者在都占有11%的市場份額。
2022年3月21日,據Canalys 發布2021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報告顯示,阿里云37%、華為云18%、騰訊云16%。
2022年4月15日Gartner發布的“2021年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份額”數據,華為云以4.61%的占比,超過2.81%的騰訊云。
增收不增利、增速放緩是騰訊需要面對的老大難問題。2021年Q4電話會上,劉熾平坦承云業務目前處于凈虧損狀態
在爭奪市場份額展開的超低毛利率價格絞殺戰中,騰訊云不乏“以0.01元成功中標”;4核、8G、5兆配置的騰訊云,年費1k多,遠低于同等配置的華為的5k等行為。
扣除研發成本、硬件損耗成本、經營成本后,國內云廠商盈利困難。這兩年,騰訊幾乎沒有在財報中披露騰訊云相關財務數據,這或許與其盈利困難不無關系。
根據中信證券測算,2020年至2022年騰訊云毛利率仍將為負,分別為-14%、-7%和-7%。
前期騰訊減員傳聞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了騰訊云想擺脫增收不增利困境的糾結。根據報道,到2022年底,騰訊CSIG的裁員人數或將超過 20%。
在凈利難掙的形勢下,步入2022年,云廠商還有著增速普遍放緩的煩惱。有公開報道稱,多家國內外云廠商2021年業績數據顯示,國內云廠商50%-60%高增長階段已結束,20%-30%增長率是當前的普遍增速。
toC到toB能否華麗轉身。面對中小企業用云需求市場新藍海,騰訊轉向為實體行業賦能。擁抱產業不斷加快提升面向用戶領域的整體服務能力,強化產業連接能力,尋求更大突破。
2018年9月,騰訊便宣布組織架構調整,將原有七大事業群(BG)做了重組整合,并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而騰訊云便是CSIG的核心。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云應用向各行各業擴展,再往下走會進入“深水區”。“我們看到很多行業,比如制造業、能源、政務和農業等有很強的數字化轉型需求,也在積極推動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去助力這些行業。”
騰訊云以往更多的基于其社交、游戲、金融業務、文娛、大健康等強勢生態展開,進入其他新的to B行業并沒有先驗經驗可借鑒。非標、分散、個性化的產品,無法低本錢復制,需求投入宏大的資源和時間財務本錢,貼身定制數字化轉型戰略,運營成本高,這都是更擅長于to C的騰訊需要解決的難題。
還需要指出的是to B是一個高成本、低回報率的重資產買賣,騰訊短期內仍無法從中獲得較大收益。
騰訊高管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就表示,SaaS類產品需要針對不同的客戶進行定制化解決方案,利潤率低,且需要一定的市場推廣成本。
在未來的大政企上面,騰訊優勢不明顯。政企市場由于巨大的體量和良好的示范效應正成為云廠商的必爭之地。騰訊云這兩年在全面倒向大的政企市場,但同樣面臨著前有擠壓和后有追擊的境遇。
依靠在運營商時代積累的諸多政企領域的客戶資源,讓華為云在政務云領域如魚得水。百度的“適合跑AI的云”和“懂場景的AI”構成了云智一體的發展戰略,正在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考慮到安全性等因素,有國資“背書”的天翼云、移動云、聯通云在政務市場會更受青睞。
此外,政企客戶的錢難掙。和中小企企業同樣有的非標化問題之外,大的政企客戶還受到政策合規、管理流程等要素約束,對公共云承受水平較低,偏愛私有云、混合云、專有云。招致本來基于公有云想象的“水電煤”自助效勞,變成了貼身效勞。
出海破局待解,競爭更加激烈。要想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東方亮,西方同樣要亮才行,出海是騰訊破局的必答題。起步較晚的騰訊云,現在離阿里云都有不少差距,更何況還要面對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Google Cloud等重量級選手。目前騰訊云出海重點是自建北美、新加坡節點等優勢區域,將更多的地區跟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構建,整合優勢資源。
還有需要關注的是,在開拓疆域的同時,騰訊的互聯網大客戶也在流失。例如,拼多多在陸續把部分云服務,從騰訊云遷移至其他云上。
騰訊云想要成為真正的現金奶牛,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云巨頭生態之變:從云計算到AI大模型時代
作為多年位居國內三朵云榜首的阿里云而言,公有云和被集成是2023下半年以來最大的兩個變化,也是2024年的重點方向。雙11背后的中國云廠商:新“標準化”,和調整后的新韌性
今年云廠商,全面擁抱雙11。目前云廠商已經開始向具有更高利潤空間的PaaS、SaaS產品騰挪,核心產品在總包占比越來越高。TOB的騰訊,終于習慣“掙慢錢”了
由量到質,這是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更是騰訊從幾年前開始就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中間固然走過彎路,交過學費,但從近幾個期間的增長態勢來看,TOB的騰訊終于習慣“掙慢錢”了。阿里云的守位之困
近年來阿里云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壓力,但隨著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云計算行業也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阿里云急需找到新的技術方向和戰略規劃。阿里方面表示,在AI時代阿里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長期主義的戰略投入。
財經觀察站
共79篇文章
聚焦財經熱點,關注消費金融,解讀金融科技,觀察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