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下半場,是場硬仗|普惠觀察①
“今年,尤其是第二季度,明顯放(貸)少了。”聊起針對小微金融的授信業務,已經不止一家銀行及金融科技助貸平臺發出類似感嘆。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在疫情反復中,很多小微企業面臨的尷尬困境:從最初的融資難,融資貴;到現在的不確定,不想借錢。
周觀新金融也梳理了2021年銀行12家上市銀行的小微貸款余額,雖然集體來看較2020年均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較大的卻是四大行,多數股份行及城商行增幅反而不明顯。值得一提的,中小銀行,尤其是區域性城商行原本更應發力小微及普惠業務,與大行形成差異化競爭。但從實際上看,這種差異化優勢并非充分發揮,大行集體“下沉”正在進一步擠壓中小銀行的市場空間。
因此,一邊是大行的“下沉”擠壓,一邊是小微企融資需求較去年更為疲弱。
那么,小微金融的下半場,該怎么打?如何在機構集體下沉的市場環境下做到“有利可讓”,如何讓小微企業重振發展信心?
無論是對銀行,還是對助貸平臺而言,今年的小微金融市場,都會是更難寫的答卷。
01
-▽-
大行碾壓中小行
到目前為止,對受疫影響企業的幫扶,其實成了一個適宜觀察和復盤的檔口:觀察日常宣稱重視小微的銀行們,小微業務增量情況究竟如何;與此同時,也觀察自稱科技助力小微“降本提效”的金融科技平臺,其效用究竟幾何?
首先來看銀行,國有大行的小微信貸余額增速明顯優于股份行及城商行:
可見,2021年中行、農行、建行和交行小微、普惠類信貸余額的同比增速分別為:44.11%、35.20%、31.69%、29.94%。
再來看看部分公布了相關數據的股份行及城商行:
可見,2021年中信、招行、華夏、浙商、江蘇、南京、重慶、貴陽的小微信貸余額同比增速分別為:25.99%、13.37%、7.5%、16.27%、10.12%、7.86%、5.52%、7.7%。
很明顯,即便原本業務基數較大,國有大行的小微增速依然碾壓中小銀行。一方面是政策要求,一方面,國有大行的資金成本、業務覆蓋等方面都要比中小銀行更有優勢。
在這種前提下,如果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要進一步擴寬小微金融業務的服務廣度和深度,就顯得頗有難度:“讓利”的基礎是“有利可讓”,“有利可讓”的前提,是科技給力和成本下降。
02
-▽-
中小行難有利可讓
高度濃縮總結下來,機構支持小微不外乎兩種做法:
一是,加大對短期經營困難企業客戶的金融保障力度,保證對小微信貸投放的合理增長,實現投放戶數和投放余額兩增,并實現貸款利率減少;
二是,落實一系列減費讓利政策,分批次擴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單位結算賬戶服務費用優惠政策覆蓋范圍。
直白點說,就是一句話——即要保證貸款放得出去,又要保證貸款放得便宜。
在大行集體下沉的情況下,中小銀行及金融科技企業要做到這一點,就非常考驗業務主體的科技基礎設施。
比如,此前周觀新金融就曾從銀行業內了解到:“過去小微企業主常用到的‘房抵貸’業務,需要人工把房產證信息錄入系統,但疫情期間這對于很多銀行來說成了個麻煩事——因為很多銀行甚至壓根不支持客戶的照片傳過來后同步識別信息入庫,只能原始地手工輸入。但若在內部提需求,從立項開發到測試上線至少需要好幾個月。
當時,這些銀行都只能求助于外部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調用圖像文字識別技術接口。如果銀行此前就已經進行了相關流程再造和云部署,這項費用就完全可以省下,發放貸款的成本就可以進一步降低。
又比如,供應鏈金融里頭的上下游小微融資需求。產業供應鏈里面涉及到不同的上下游企業,尤其不發小微企業,涉及到研發、采購、生產、銷售、配送以及循環物流,這而不同的環節又會涉及不同的資產(比如倉單、提單、稅票、發票等)。面對如此復雜的產業環境,如此多的產業主體和業務活動,如此繁雜的各類資產,如果不借力科技來對諸多數據進行管理、和穿透到真實的貿易背景,供應鏈金融是很難開展的。
疫情以來,不少核心企業的上游明顯回款相對放緩,企業現金流并不充裕,下游融資需求迫切。這個時候,利用有效的數據識別下游企業信用做核心企業授信,顯得尤為迫切。
再比如,在用時方面,為了提升效率,很多銀行在疫情期間簡化內部業務審核流程,采用純線上方式召開內部評審。但這也需要科技后臺做標準化改造,如果沒有相關科技中后臺支持,所謂在嚴格風控的前提下“對小微企業貸款力爭做1-3個工作日內審結”,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為什么,中小金融機構在小微服務上更樂于與金融科技平臺合作的原因,對于小微企業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由于天然的互聯網、大數據、機器學習優勢,金融科技企業的“嗅覺”和應對往往更為靈敏。
因此,我們從去年頭部金融科技企業發布的財報也可以看到,360數科、陸金所、樂信、信也等平臺的小微金融業務數據都是集體快速上升的。
03
-▽-
信心堪比黃金
然而,除了幫助機構“降本提效”,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目前更大的困境,也許是信心重建。對于今年一、二季報相關數據不樂觀,已是業內普遍擔憂。
據央行披露,初步統計,2022年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102億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616億元,同比少增9224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760億元,同比多減488億元。
因此,除了幫助機構“降本提效”,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目前更大的困境,也許是信心重建。再厲害的科技能力,再便宜的貸款,如果中小企業主因為沒有信心并不想擴表擴產,機構面對的將是持續疲軟的市場需求,無用武之地。
今年的硬仗該怎么打?各家機構會有怎樣的成績單?周觀將在 #普惠觀察 系列文章中保持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35家A股銀行2024年報掃描:12家資產兩位數增長,8家營收負增長,浦發利潤增長領跑
在已披露經營業績的35家上市銀行中,大部分實現利潤正增長,僅有3家銀行出現下滑,整體不良貸款率均較上年末有所下降。6家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PK:強者恒強,凈息差收窄引發存款降息潮
6家民營銀行業績呈現頭部增長與尾部承壓的狀態,在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民營銀行開始降低存款利率。
周觀新金融
共31篇文章
關于數字金融與科技創新的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