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惡化、瀕臨退市……多米諾骨牌正在坍塌的房多多如何“自救”?
曾坦言對標“房產界淘寶”的房多多(DUO.O),早期憑借“SaaS+房地產”順利上市,如今在SaaS“魔法效應”逐漸消失的情況下,一度陷入業績惡化、瀕臨退市、裁員、退租、涉訴等泥潭,房多多大廈的多米諾骨牌正在坍塌。
反映在資本市場上,股民已徹底絕望,距房多多2020年6月的高光時刻已跌去逾99%,目前市值已不足4000萬美元。假如有“最慘”中概股排名,筆者猜想房多多肯定可以入選。
股價暴跌的同時,房多多也迎來瀕臨退市的風險。
上市后剛剛走過兩個春秋的房多多,在2022年1月便收到來自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原因在于股價持續在1美元/股以下。
雖然房多多在回復公告中提及,“已經獲得180個工作日的寬限期。若在2022年7月5日之前,房多多的收盤價至少連續10個工作日內達到至少1美元/股,就會重新獲得合規”,但筆者關注到,截至5月20日房多多股價報收僅0.22美元/股,距離1美元/股似乎仍遙不可及。
的確,近年來在“三道紅線”、“限跌令”、“二手房指導價”等政策下,房地產市場收緊,但房地產作為中國的支柱行業,在行業低迷且中資房企哀嚎遍野的情況下,2022年以來政府陸續出臺包括并購貸出爐、優質房企發債、多地購房首付比例下調、住房按揭貸款加速投放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續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隨著各地政府積極響應,未來房地產市場或將進一步回暖。
反觀房多多,把業績虧損的原因單單歸咎于市場顯然是片面的,筆者認為,如何讓SaaS“魔法效應”重新生效才是其現階段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01
成也SaaS,敗也SaaS
據公開市場信息,房多多成立于2011年10月,是一個以房地產中介為核心的、開方式的、數據驅動的交易平臺,通過提供廣泛的認證房源、真實存在的客源、輔助交易服務以及數據分析服務幫助房地產中介更好的完成交易,從創立之處便致力于提供優秀線上房地產服務。
據天風證券研報顯示,按市場上的注冊房地產中介數量來看,2019年末房多多是中國最大的在線房地產服務商,在中國逾六成房地產中介在房多多做生意。
此外,房多多作為中國PropTech行業的先驅,通過創新使用移動互聯網,云和大數據,從根本上改變了房地產經紀人通過基于SaaS的解決方案開展業務的方式,該解決方案幫助他們與重要的業務資源建立聯系,包括客戶,房地產清單,資本和交易數據,使代理商能夠輕松地在線開展業務,提高生產率并擴大其服務范圍。
2011年以來,隨著互聯網浪潮的興起,房產中介行業進入數字化高峰期,房多多推出線上交易平臺,標志著房地產交易o2o商業模式出現。與此同時,風投資金開始積極關注房地產交易o2o領域,房多多開始被資本關注,持續獲得融資。據企查查顯示,房多多目前完成了5輪融資,融資規模合計超20億元,投資機構包括嘉御基金、鼎暉投資、光速安振中國創業投資基金。
資料來源:企查查。
然而,在房地產中介服務業蓬勃發展下,仍面臨諸如區域性質強、集中度低、真實可靠的房源較少、信息化和提效工具不足、人員周轉率高等痛點,一瞬間,擁有真實的房產數據庫、以中介為本、擁抱科技創新與良好的聲譽、與房地產買賣雙方的關系過硬、擁有高效的獎勵機制的線上住房中介服務平臺成為眾望所歸。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正是基于房地產中介服務業的諸多痛點,房多多以SaaS為基礎的,以中介為中心的,開放的市場,以此建立了一個為中介提供閉環交易服務的生態系統,造就了房多多商業模式龐大的潛在價值,助力其實現長期穩定發展。
房多多借助SaaS產品,為中介提供一個專業界面,在此界面上可以在線上輕松的管理客戶信息、房源信息、歷史交易,同時還通過智能匹配系統將中介與必要的業務資源相連,為他們提供解析和直接訪問智能商業工具的能力,以此來分析數據并優化中介業務的運行和管理,這就簡化了傳統繁瑣的房地產交易流程,讓中介可以通過對接最優的買家和賣家,進而極大地提高了業務效率。
正是憑借SaaS產品,房多多于2019年成功上市,成為“移動內容聚合第一股”。當然,房多多未來也不會放棄SaaS產品,在2021年年報中表示,“將繼續采取新的業務計劃來引入更多SaaS解決方案”。
然而,主打“產業互聯網SaaS”標簽的房多多,其SaaS貢獻率還不足5%,這一點一直被業內所詬病。
據悉,房多多SaaS業務主要服務對象為房產經紀和開發商營銷部門,其中針對前者推出“多多賣房”(提供在線網店、房屋估價系統、經紀人信用評級和信用驗證系統等服務)、“多多云銷”(通過系統可以查看訂單、傭金結算等情況)兩大產品,針對后者推出“房云SaaS”產品。
在群狼環伺的房地產SaaS垂直賽道中,房多多并不具備核心競爭力。
實際上,房多多僅僅基于SaaS服務搭建了簡易平臺,并不提供房地產銷售環節涉及到的各項繁瑣服務,沒有深度切入SaaS領域。要想真正對標“房產界淘寶”,房多多至少得打通銷售、支付、物流、營銷的全鏈條服務,而房多多距離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筆者看來,這也是房多多大廈的多米諾骨牌坍塌以及深陷泥潭的“罪魁禍首”。
02
持續虧損或為裁員、退租的導火索
近日房多多發布2021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同比下滑61.56%至9.42億元。事實上,自2020年以來房多多業績就開始出現大幅萎縮,去年營收同比下降31.9%至24.5億元。
以2021年營收結構來看,房多多傭金及交易費和包括SaaS服務在內的創新舉措和其他增值服務收入分別為8.22億元、1.2億元,對總收入的貢獻率分別約88%、12%。
反觀Zillow,同樣以SaaS服務為核心,其相關收入占比近七成。
再看盈利能力,2019年至2021年房多多營業虧損分別為5.37億元、2.26億元和9.57億元,凈虧損分別為5.1億元、2.21億元和12億元,2019年上市以來合計凈虧損近20億元。
對此,房多多在財報中給出的解釋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以及開發商的信用風險的上升”。
據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分析,“目前,國內SaaS解決方案方面,已經有跑在前面的頭部公司,開發商也在自建SaaS,新房市場SaaS已經幾乎沒有其他新增空間和發展余地,而二手房SaaS基本不賺錢”。
此外,據企查查顯示,房多多今年以來多次被列入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近200萬元,同時2021年以來新增近200封裁判文書,案由多涉及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合同糾紛等,其中作為被告的案件超6成,致使房多多本就不寬裕的流動性無疑是“雪上加霜”。
資料來源:企查查。
對于一家持續虧損的企業來說,現金儲備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房多多現金儲備或維持不了半年。
據房多多2021年財報顯示,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4.92億元,加上短期投資的615萬元,合計持有的總現金額不足5億元,但考慮到僅2021年虧損額就高達12億元,這點現金儲備或不足以支撐半年。
營收下滑、持續虧損、現金儲備不足下,房多多或只能通過裁員、退租等方式應對。
據2021年年報顯示,房多多年末的員工數量僅為604名,較2020年末的1725名大幅下滑逾六成。當然,裁員風波遠不止此,據多家媒體報道稱,今年4月房多多再次裁員,對深圳、上海總部的多個部門進行大范圍人員優化,研發部及其他職能部門均有涉及。
退租也被房多多提上了日程,最夸張的是,一年內深圳總部的辦公地址變更了兩次,由深圳南山搬到深圳前海世茂大廈。2022年5月被曝再次退租。
針對退租原因,房多多解釋稱,“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公司戰略性地縮減了物業交易服務規模”。
03
“313戰略”或為破圈關鍵
所謂“313戰略”,即通過連接賣家、買家和服務者三類用戶,構建一個房地產數字化交易服務平臺,實現新房交易、房云SaaS和二手房交易三大業務的運營和落地,平臺追求穩扎穩打,保持成長活力。
要知道,房多多構建數字化平臺的基礎是其龐大的商戶池,依托獨立開放的商戶平臺,持續強化多多賣房APP以產品為主線的平臺效果,重點上線了房源資訊內容視頻化功能,并加強與主流流量平臺的合作力度,為經紀人打造線上資源管理與營銷利器,提升經紀人的服務效率,增強工具類產品粘性。
同時,房多多還持續將運營重點聚焦在增強其新房平臺化運營和服務能力上,堅持不參與補貼等非理性競爭,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經營效率,強化造血能力。房多多針對上述要求,主要從兩方面進行落實:一方面通過“車位通”、“小房源寶”、“快通寶”等資產交易解決方案,提升與開發商的合作深度與廣度,獲取各類優質資源;另一方面則針對重點合作經紀商戶,加強資源、資金等多方面深度賦能,增強平臺與商戶之間的粘性。
此前,房多多聯席CEO曾熙曾明確表示:“目前,國內房地產行業正在進入效率和體驗的重塑階段,居住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民生課題,房多多希望通過科技創新,持續推進房地產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保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讓資產交易更高效,讓用戶體驗更美好’是我們長期堅持的使命,我們將身體力行、彼此熱愛、傾情奉獻、長期堅持,努力成為客戶信賴的萬億級數字化交易平臺。”
本就狹小的賽道上,卻有越來越多的跨界巨頭在涌入。
2020年以來,隨著阿里、京東、字節跳動、快手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同時大力推出補貼政策,這讓“堅持”不參與補貼的房多多倍感焦慮。
寄希望于“313戰略”的房多多還需要等多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產業互聯網SaaS第一股”、“獨立第三方”兩大人設立不住,段毅靠什么續講房多多的故事?
過去一直以純線上平臺自居的房多多,2020年11月通過與中原地產合作,開始切入線下交易環節,但隨著線上與線下業務的打通,房多多的“獨立第三方”屬性似乎也消失了。
博望財經
共209篇文章
有深度的財經媒體,解讀不一樣的財經事件。
最近更新文章
-
深扒《繁花》金主麥吉麗:被藥監局點名,疑似涉及傳銷
2024-03-19麥吉麗 -
凈利潤大漲難改股東“提款機”命運,百麗時尚再沖港交所只為“還債”?
2024-03-14百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