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民營銀行生存現狀:有的年入百萬 有的凈利暴跌
嚴格意義上來說,從2014年12月,國內第一家民營銀行開業,截至目前,民營銀行已走過了7個多年頭。
國內正式開業的民營銀行有19家,其中,除2019年開業的江西裕民銀行,2020年開業的無錫錫商銀行之外,其余17家民營銀行都于2017年或更早之前開業,細算下來,至少也已走過4個年頭。
對于民營銀行的發展,有人說,資金成本高、網點少,生存壓力大;有人說核心業務單一,吸收存款難度大。
那么,這么多年過去了,民營銀行過得怎么樣了?
2021年,國內19家民營銀行中,除上海華瑞銀行未披露全年業績之外,其余18家年報都已公開。
整體來看,18家銀行均無虧損,都已實現盈利,但在具體金額上,差別較大,馬太效應明顯,有的年入數十億,有的剛剛扭虧為盈。在利潤同比增速上,有增速放緩的,有快速攀升的,也有大幅下滑的。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開業較早的銀行不一定發展好,開業較晚的銀行也不一定差。
01
千億資產規模又增一員
網商銀行緊追微眾
目前,若按照資產總額分類,18家民營銀行可分為四個梯隊。
第一梯隊:
總資產1000億以上的3家,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蘇寧銀行。
第二梯隊:
總資產500—1000億的7家,相比2019年的2家,增加了5家。即:武漢眾邦銀行、吉林億聯銀行、湖南三湘銀行、四川新網銀行、富民銀行、中關村銀行、天津金城銀行。
第三梯隊:
總資產100—500億的8家,威海藍海銀行、溫州民商銀行、遼寧振興銀行、無錫錫商銀行、梅州客商銀行、安徽新安銀行、福建華通銀行、江西裕民銀行。
三大梯隊中,從總資產來看,排名前三的依然是具有互聯網背景的微眾、網商和蘇寧。
截至2021年末,微眾銀行總資產為4387.48億元,穩居第一;相比之下,網商銀行的資產規模與微眾銀行差距減小,為4258.3億元;值得一提的是,蘇寧銀行總資產首次破千億,達到1012億元。
這意味著,截至目前,在19家民營銀行當中,資產規模超千億的銀行,已到達三家。
在第二梯隊中,2020年是部分民營銀行的轉折點,這一年有銀行地位迅速上升,有銀行規模下滑。
躋身前行的如眾邦銀行,2019年,該行總資產僅418.77億元,2020年,該行業績大爆發,其資產總額在一年時間內便增長了306億元,飆升至725億元,同比增長73%。
2021年,眾邦銀行總資產增速放緩,同比2020年僅增長20.24%,為871.24億元,但與同行相比,仍排名靠前,僅次于微眾、網商和蘇寧銀行。
在總資產排名上,億聯銀行也在2020年迎來高光時刻。
2019年,該行資產總額313.21億元,落后于富民、新網等銀行,但2021年,億聯銀行已以598.96的總資產超越上述兩家銀行,該年度,新網銀行與富民銀行的資產總額分別為571.16億元、541.61億元 。
不過,億聯銀行能訊速插隊,也并非完全來自于自身規模的迅速增長。畢竟,2020年,新網銀行的業績大幅下滑,僅總資產下就下滑8.14%,富民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也不過17.8%,而億聯銀行在這一年,資產總額同比增長了44%,同比增速的差異,給了億聯銀行“可乘之機”。
2021年,18家民營銀行中,倒數前三的是江西裕民銀行、福建華通銀行與安徽新安銀行,其資產總額均未超過2億元。其中,江西裕民銀行總資產規模墊底,為173.86億元,另外兩家總資產分別為184.34億元、185.01億元。
在同比增速層面,無錫錫商銀行同比增長最多,高達109.60%;其次,天津金城銀行同比增長103%。
有增長,有下滑。
2021年,總資產同比增速下滑的銀行有兩家,福建華通銀行與遼寧振興銀行,分別下滑18.44%、1.42%。
由此可見,成立時間的早晚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銀行們的先發優勢,但卻并非絕對影響因素。
比如武漢眾邦銀行成立于2017年,其資產規模已達到800多億,而同年成立的或其他更早成立的其他銀行,資產規模仍在600億以下。
同樣,無錫錫商銀行雖最晚開業,但目前其資產總額已趕超比其開業更早的華通銀行、新安銀行和客商銀行。
02
新安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排名第一
億聯銀行凈利潤同比下滑77%
民營銀行利潤差距拉大這一現象,在2021年表現得極為明顯。
且不說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之間就差了47個億,就連排名第二與第三的網商銀行與新網銀行業也差了10個億。
2021年,微眾銀行的吸金能力仍然遠超同行,凈利潤68.84億元;其次是網商銀行,凈利潤20.9億元。
凈利潤5—10億元的僅有兩家,新網銀行及蘇寧銀行,分別為9.18億元、6.03億元;凈利潤1—5億元的有七家,即三湘銀行、北京中關村銀行、武漢眾邦銀行、重慶富民銀行、溫州民商銀行、無錫錫商銀行、安徽新安銀行。
福建華通銀行凈利潤墊底,僅為0.052億元,天津金城銀行、億聯銀行、客商銀行、裕民銀行凈利潤均未超過1億元。
此外,遼寧振興銀行凈利潤僅為0.46億元,但2020年,該行還處于虧損狀態。威海藍海銀行未披露凈利潤,不過,財報顯示撥備前利潤為12.06億元。
在利潤增長層面,安徽新安銀行雖凈利潤僅為1.2億元,但其增長速度排名第一,2021年同比增長166.6%;其次,中關村銀行、民商銀行、網商銀行、富民銀行、同比增長均在50%以上。
相比之下,福建華通銀行凈利潤同比下滑50.14%,吉林億聯銀行凈利潤同比下滑77%。
營收層面,安徽新安銀行與天津金城銀行增幅最大,前者同比增長272.6%,后者同比增長115%。
三家銀行營收收入同比下滑,福建華通銀行同比下滑36.25%;億聯銀行同比下滑8%,遼寧振興銀行同比下滑8.06%。
03
億聯銀行不良率位居第一
中關村銀行不良率在同規模銀行中不良最低
在19家民營銀行中,除天津金城銀行與上海華瑞銀行未披露不良率之外,其余17家都已公布相關數據。
整體來看,億聯銀行的不良率最高,為1.75%,這或與該行近幾年快速發展有關。
2018年,億聯銀行營收僅為1.62億元,虧損1.49億元,但2019年,其業績迅速攀升,該年,億聯銀行實現營業凈收入9.56億元,較年初增長487.91%;凈利潤1.53億元,較年初增長202.68%;2020年末,億聯銀行資產總額451億元,同比增長44%;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7億元,凈利潤2.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4%、45%。
與此同時,億聯銀行的不良率水漲船高,2018年至2021年,該行不良率分別為0.003%、 1.21%、1.67%、1.75%。
對于2019年不良率的上升,億聯銀行曾解釋貸款業務的發展有一個漸進過程,并將其歸結于放款規模與業績規模的增長,稱其不良率低于銀保監會披露的2019年全國商業銀行平均不良率1.86%,整體資產質量穩健可控。但目前,不斷增長的不良率似乎有些失控。
如何解決不良資產?
據財報,億聯銀行稱正在積極尋求更多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持續加大資產清收管控力度,拓寬不良處置渠道,通過“催收+法訴”創新催收模式,豐富不良貸款處置渠道,并制定專項清收方案,以求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效率。
此外,不良率超過1.5%的銀行還有三家,即三湘銀行、華通銀行、網商銀行,分別為1.60%、1.59%、1.53%。
這其中,三湘銀行、華通銀行的逾期率相較于2020年的不良率有所下滑,網商銀行略有上升。相比之下,遼寧振興銀行的不良率下滑最為明顯,2020年,該行不良率為2.1%,2021年則已下降至1.35%。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中關村銀行雖資產規模為500多億,但不良率僅為0.83%,與同規模的民營銀行相比,不良率相對較低。另外,錫商銀行的不良率僅為0.34%,梅州客商銀行更是低至0.04%,但這或許主要與銀行成立的時間與總體規模相對較小有關。
結語
從2017年開始,我國監管機構不斷加大金融管理力度,從同業業務到債券業務,從委托貸款到三方支付,各類違規、不合規機構或退出市場或規范化轉型,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持牌的民營銀行發展帶來利好。
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民營銀行無論是在經營模式上還是發展路徑上均處于摸索階段,除少數民營銀行通過股東資源很快找準自身的戰略定位發展較快之外,整體上各家民營銀行在公司治理、客戶定位、產品競爭力、科技及運營等方面與成熟的商業銀行相比具有較大差距,同業競爭壓力較大。在業務范圍上,除個別互聯網銀行外,民營銀行經營受限較大。
在競爭格局方面,有業內人士表示,結構優化、綜合經營、創新驅動、科技支撐等是銀行業共同關注的未來發展方向,同時,對于只有一個物理網點的民營銀行而言,受“一行一店”的監管政策限制,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業務突破是必然選擇。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目前,發展較好的民營銀行,無論是微眾銀行,還是網商銀行與蘇寧銀行等,均有互聯網背景股東賦能。這使得在現有市場格局下,一些缺少互聯網基因的民營銀行也開始大力引進互聯網金融機構。
如2020年8月,天津金城銀行戰略引進互聯網安全巨頭360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可以看見的是,近年來,為了更好的生存,民營銀行已在不斷做出改變,因勢而變、積極轉變經營方式,不斷開拓創新,這對于部分民營銀行而言,效果顯著,但在各類銀行業務大同小異的背景下,民營銀行們如何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路,仍有待探索。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6家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PK:強者恒強,凈息差收窄引發存款降息潮
6家民營銀行業績呈現頭部增長與尾部承壓的狀態,在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民營銀行開始降低存款利率。趙衛星任富民銀行行長資格獲批,曾供職于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小米金融等機構
曾供職于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小米金融等機構。
零點財經
共53篇文章
我們致力于提供最新的商業模式和最真實的行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