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云沖刺IPO,披“科技”外衣能否御寒?
文丨獵云網 ID:ilieyun
作者丨韓文靜
前不久,萬科宣布準備分拆旗下物業板塊萬物云上市,若萬科此次分拆上市成功,地產四天王“碧恒萬融”也將在物管板塊齊聚。
在過去的一兩年間,房地產行業可謂是多事之秋,房產上市公司紛紛分拆物業業務單獨上市,希望為公司帶來更為充沛的彈藥。
萬物云由萬科物業更名而來,從名稱的變化也可以看出,公司增添了更多科技屬性。作為尚未IPO的頭部物業企業,萬物云的上市計劃一直備受矚目。
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物業資本市場迅速降溫進入“寒冬”。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萬科拆分萬物云奔赴資本市場,并打出了“科技”這張牌,萬物云此舉究竟是出于怎樣的考量?又釋放了哪些信號?
打“科技牌”,成色如何?
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曾多次表示,萬科物業只有區別于傳統的物業公司,發展成功并得到市場的認可,才考慮上市。
萬物云CEO朱保全也曾強調,萬物云不以物業公司的概念上市。
不甘于“物業服務”的萬物云,其野心在于“空間科技服務”。2020年萬科四場媒體交流會上,朱保全宣布萬科物業升維成萬物云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從名稱的變化就可以看出,升級后的萬物云,多了一份“科技”的底色,這也意味著萬科圍繞空間科技服務的戰略,正式開始落地。
朱保全表示:“你原來叫萬科物業,即使拼命投科技,人家不會來。公司要受到被關注,人才才愿意來。所以要改名,定一個新的空間,告訴這個市場足夠大,足夠快?!?
萬物云的官網顯示,公司目前包含Space(空間)、Tech(科技)和Grow(成長)三大模塊。
Space模塊包含歸屬社區空間服務的“萬科物業”與“譽鷹平臺”,歸屬商企空間服務的“萬物梁行”,以及歸屬城市空間服務的“萬物云城”。
Tech模塊包括“萬睿科技”“第五空間”,萬??萍继峁┗谥腔凵鐓^、智慧園區、智慧樓宇、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的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服務,第五空間則以“住這兒”APP與工單調度平臺“百川系統”承載社區到家服務。
Grow模塊包括“萬物成長”“祥盈企服”和“萬物為家”。萬物成長是公司的創新創業及戰略投資平臺,持續連接成熟企業、孵化創新企業。已孵化的業務品牌包括提供企業級安防機電服務的萬御安防等。祥盈企服為企業提供藍領招聘與財務共享外包服務。萬物為家為城市家庭提供租賃、尋房、修繕煥新等服務。
來源:萬物云官網截圖
從業務層面也可以看出,萬物云正在從傳統物業服務商、城市服務商,逐漸延展為空間科技服務。
作為“物業第一股”的碧桂園服務,于2018年登陸港交所。據媒體報道,碧桂園服務近幾年累計科技投入超過7億元,與騰訊、阿里云等科技企業合作研發,打造物業數字化管理云平臺。
正如地產板塊的龍頭之爭一樣,物管板塊的龍頭之爭也延續到萬物云與碧桂園服務之間,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不同的是,以前他們更多是分別做各自的業務部分,如今隨著物業業務的外延,彼此的競爭會更明顯。
朱保全曾表示,萬物云從每年的營業收入中,會拿出1.5%用于研發與創新。表示,“這些科技投入,不做肯定是等死,做了也可能是找死,但找死總比等死強。”
2020年,萬物云實現總營業收入182.04億元;其中,住宅物業的營收100.52億元,而城市服務營收9.91億元,占總收入的5.4%。
做物管界的“貝殼”
在空間科技服務領域,頭部公司正在打開新的空間。曾經有傳聞稱,萬物云意欲對標貝殼系,做物業管理界的貝殼。
萬科董事長也郁亮曾表示,看好貝殼的平臺化發展模式。
2020年8月,貝殼登陸紐交所。中國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房地產服務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將自己定位為居住服務平臺的貝殼,地位愈發鞏固。
2020年底,貝殼的股價刷新歷史新高,總市值達到900億美元,約6000億人民幣,超過萬科、保利、綠地的市值總和。
一方面或許是因為看到貝殼的市值走勢,另一方面,隨著萬科陷入業績下滑,增收不增利的境況,萬科選擇剝離了萬物云,開始打造“科技”概念。
在去年11月萬科關于擬分拆子公司到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公告中,明確提到萬物云的主營業務為空間科技服務,主要包括物業管理、設施管理及智慧城市綜合服務。
從一家物業企業轉為平臺型企業,萬物云希望打造物管行業的開放式賦能平臺。在外界看來,萬物云要做物管界的貝殼,定位于物管行業的空間科技服務商,將其他物管企業由過去的競爭對手關系轉為合作伙伴關系。
“萬物云不是云計算或者云服務,但從城市到園區,從寫字樓到家,皆為空間,空間科技服務的范疇比物業服務更大,在空間(Space)里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及商業活動皆可通過技術(Tech)連接?!?
朱保全說:“從物業到空間,讓公司可以服務更多客戶、服務客戶的更多方面?!?
從萬物云2021上半年營收測算,未來萬物云在研發支出預算在每年3億元。然而貝殼僅2021 年第三季度的研發費用為人民幣 10.43 億元。從研發投入來看,萬物云的體量還沒辦法完全對標貝殼。
科技能否成為萬物云新的增長點,仍然需要時間的驗證。
資本會買賬嗎?
脫胎于房地產開發的物管行業,雖然在營收上與母公司相差甚遠,但其市盈率則相比于母公司更為可觀。
據經濟觀察網的報道,其統計了港股上市的15家物業管理企業及對應房地產開發母公司的2019年年報數據,物業管理企業的平均市盈率約為38倍,房地產開發母公司平均市盈率則為7倍。
來源:獵云網
獵云網統計了部分物企以及其母公司截至2021年3月4日的市盈率,也可以直觀地看出,大部分上市物企的市盈率已經較高,相比于母公司具有較強的增長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行業第一物業碧桂園服務的市值如今是1440億元,超越了碧桂園1365億元的市值,這意味著中國物業服務對房地產開發的歷史性反超。
碧桂園和碧桂園服務的創始人楊國強也曾經說過,“物業服務是碧桂園的明天”。
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隨著物業資本市場迅速降溫進入“寒冬”,這些已經上市的物業類公司,整體的資本表現開始展現出疲態。
相比于去年6月最高點85元每股,如今43元每股的碧桂園服務,市值跌去了幾乎一半。
恒大物業也從去年2月最高點19元每股,跌至現在的不到3元每股。
2020年底上市的融創服務,自去年6月股價達到29元每股的最高點之后,開啟下跌模式,如今只剩不到7元每股。
今年年初,二次遞表港交所的物企世紀金源服務招股書再次失效。此前的招股書中,世紀金源服務的外宣口徑中,提到了“物業機器人”的故事。但在現在的物業企業中,“科技”已經變得并不罕見。不論是萬物云還是碧桂園,也都有著“科技”標簽。
目前而言,空間科技服務與傳統物業服務屬于兩個概念,資本市場對空間科技服務的認可程度依然存疑。
萬科在這個時候宣布準備分拆旗下物業上市,對于萬科來講,雖拆分萬科云上市的市場環境不太好,在物管行業“過冬”的當下,其科技屬性能否支持資本概念?萬物云又何時能兌現業績?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div>
猜你喜歡
2024外灘大會正式開幕 立足上海展望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新篇章
9月5日,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在上海黃浦世博園區正式開幕。今年大會主題延續“科技·創造可持續未來”,致力于構建一個促進國際交流、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對話平臺,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關注“醫+藥+險”等熱點話題!2024第九屆中國健康保險發展論壇邀您參會!
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以及國家對于大健康產業的鼓勵扶持,使得“醫+藥+險”逐漸走上C位。春節“科技七巨頭”市值排位洗牌:英偉達狂飆至第三
美股科技巨頭的市值悄然進行了一輪大洗牌。期間,英偉達總市值沖向1.79萬億美元,先后趕超亞馬遜和谷歌,成為美股第三大公司。沒有最冷,只有更冷!房價全線下降,房地產已經進入了黑鐵時代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披露了2023年12月份與全年房地產相關數據,一言以蔽之:沒有最冷,只有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