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聯消費金融股權變更獲批:中國聯通、招行將各持股50%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劉雙霞
7月30日,招聯消費金融股權變更獲監管批復。變更完成后,中國聯通、招商銀行將各持股50%。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相關股權變更可能是為了滿足國內有關信息保護或者上市要求而做的準備工作。
另外,近日招聯消費金融多項核心數據曝光。截至2020年末,招聯消費金融貸款余額超千億元,占據消費金融公司的20%以上。其中,“好期貸”貸款余額為826.87億元,“信用付”貸款余額為264.95億元。
股權變更獲批
聯通、招行各持股50%
7月30日,銀保監會官網披露,監管同意招商銀行受讓招商永隆銀行持有的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25.85%股份。
股權變更后,招聯消費金融的股權結構為:中國聯通持股50%,招商銀行持股50%。根據批復,招聯消費金融需在6個月內完成法定手續變更。對于股權變更,招聯消費金融表示,是為了更好的理順股權關系。

此前,招聯消費金融的股權結構為:中國聯通持股50%;招商永隆銀行持股25.85%;招商銀行持股24.15%。其中,招商永隆銀行為招商銀行全資附屬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永隆銀行曾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金融公司,2009年1月16日,招商銀行完成對香港永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成為招商銀行全資附屬公司。同時,永隆銀行撤回其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地位。之后在2018年9月,“永隆銀行”更名為“招商永隆銀行”。
事實上,對于股權變更計劃,招商銀行已做過披露。2021年3月19日,招商銀行公告披露,該行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招聯IPO及收購招商永隆所持招聯股權的議案》,在議案中披露,招商銀行擬收購同為“招商系”招商永隆銀行所持招聯消費金融25.85%股權。
同時,在該議案中,招商銀行還宣布啟動招聯消費金融上市研究工作。
對于相關股權變更,國浩律師(北京)事務所金融專業律師劉鵬表示,招商永隆銀行是招商銀行在香港設立的100%持股子公司。招商銀行直接受讓招商永隆銀行所持招聯公司股份,本身并未改變招聯的股東控制實質。
劉鵬認為,招行這樣做可能是為了滿足國內有關信息保護或者上市要求而做的準備工作。因為實際的最終受益人并未改變,所以這次股權變更本身對招聯的影響并不明顯。
招聯消費金融于2015年在深圳成立,初始注冊金為20億元,在股東方于2017年、2018年兩次增資后,目前注冊資本金增至38.69億元。
貸款余額超千億
占比消金公司超20%
招聯消費金融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2020年年底,招聯消費金融資產規模已突破了千億大關。
此前,招行、中國聯通年報中僅披露了招聯消費金融的資產、營收、凈利潤等數據。近日,中誠信國際出具的一份信用評級報告,披露了招聯消費金融更多數據。

(招聯消費金融核心數據,源自中誠信國際)
截至2020年末,招聯消費金融總資產1083.11億元;貸款余額為1091.82億元,較年初增長17.24%。據悉,該貸款規模在持牌消費金融同業中排名第一。截至2020年末,招聯消費金融累計授信客戶4455.25萬戶,累計發放貸款1.01萬億元,平均貸款利率約18.03%。
據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首次突破5000億元,達5246.49億元,同比增長5.18%;貸款余額4927.8億元,同比增長4.34%。
這意味著,招聯消費金融貸款規模占據了消費金融公司總規模的20%以上。
2020年,招聯消費金融營收凈利雙增長。據中國聯通2020年年報顯示,招聯消費金融2020年營收為128.16億元,較2019年的107.4億元增長19.3%,2020年凈利潤為16.68億元,較2019年的14.66億元同比增長13.77%。
招聯消費金融旗下擁有“好期貸”“信用付”兩大產品體系。“好期貸”是互聯網現金借貸產品。截至2020年末,“好期貸”貸款余額為826.87億元,同比增長22.72%,貸款筆數為1752.43萬筆,筆均貸款金額為4718.41元,貸款平均期限為14.92個月。
“信用付”是互聯網信用支付產品,截至2020年末,“信用付”貸款余額為264.95億元,同比增長2.90%,貸款筆數為1386.54萬筆,筆均貸款金額為1910.88元,貸款平均期限為14.79個月。目前主要在招聯消費金融自有電商平臺以及合作商戶消費場景中使用。
猜你喜歡
“零售之王”招行年報出爐:2024年歸母凈利潤1483.91億元,ROAE為14.49%
2024年招商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374.88億元,同比下降0.48%13家A股上市銀行業績快報:5家銀行利潤增速超10%,7家銀行總資產雙位數增長
13家上市銀行有12家凈利潤實現正增長。9家股份行三季報看點揭秘:浙商營收領跑,浦發貸款增速迅猛,招行不良率再創新低
9家A股股份行前三季度合計日賺14.94億元。
WEMONEY研究室
共2665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