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來了,老人該怎么養老?

出品|派財經
文|王得政 編|派公子
5月31日,六一兒童節的前一天,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三孩生育政策終于來了。
2.6億,這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60歲以上老人的數字。這一數據比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上升5.44%。《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預測,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的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
養老經濟、銀發經濟已經到來!
早在十年前,大量資本已開始在養老領域跑馬圈地。有媒體報道稱,養老機構數量從2011年的4.1萬個增長至2017年的15.5萬個,復合增速為24.8%。
然而,經過了十年的發展,養老院并未迎來質的飛躍。甚至,十年前存在的問題,現在依然沒有好轉。
多位民營養老院從業者向派財經透露,他們養老院的入住率不足50%。北京一家養老院院長陳文濤(化名)直言,傳統養老意識沖突、“養老矛盾”、護工荒、護工能力參差不齊等難題都在層層圍堵這個朝陽產業。
01 兩極分化
幾棟破舊的小樓,一院子荒草,陳文濤清晰記得,7年前,他買下房山這個養老院的荒涼場景。
“其實,這里之前就是一家養老院。”陳文濤告訴派財經,由于經營不善,人去樓空,當時已經荒廢了兩三年。“那時,經營不下去的養老院有很多,網上很多養老院轉讓的信息。”
然而,這并沒有讓一心想進入養老行業的陳文濤打退堂鼓。他解釋自己的信心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很多年前,我就曾看到國外養老產業做得很成功;另一方面,我又喜歡跟老人打交道。”陳文濤認為養老院既能得到政府支持、又被社會認可,這件事大有可為。
一晃七年的時間,陳文濤的養老院已初具規模,目前占地10畝,有150個床位。不過,入住率卻不足50%。
對于這樣的成績,陳文濤并不滿意,“只能說不算失敗。”
與民營養老院相比,公辦養老院卻人滿為患。實際上,在養老院行業,公辦與民營分屬兩個陣營,“兩極分化嚴重,大部分民營養老院入住率都不太高。”陳文濤告訴派財經。
公辦養老院卻需要領號排隊入住,陳文濤表示,“之前,有家公辦養老院,要排20多年才能入住,這種情況真實存在。”一位老人家屬告訴派財經,他們為進入成都一個公辦養老院足足排了半年。
陳文濤分析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公辦養老院由政府投資,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收費就相對便宜一些;另一個原因是民營養老院近些年頻頻被曝出虐待老人等負面消息,讓外界對民營養老院心存疑慮。
不過,隨著人口老齡化,夕陽紅的養老行業也被冠以朝陽產業。陳文濤也明顯感受到養老行業的改善與變化,最明顯的是前來養老院咨詢的人開始增加。陳文濤說:“現在基本每天都能接到幾個咨詢入住的電話,有很多老人看到廣告就會直接打電話詢問。”
多位養老行業從業者告訴派財經,“現在養老院更加重視老人的精神文化層面。經常會組織老人在一起唱歌等”,陳文濤表示,“老人們都喜歡熱鬧,有的老人有藝術特長的,也愿意分享。”
然而,當養老產業的風口到來,一些老問題仍懸而未決。
02 養老矛盾
“十年前的‘養老矛盾’就存在了。”陳文濤說,這里“養老矛盾”是指養老院與老人家屬的矛盾。
“有心理壓力。”這是陳文濤對養老院與老人家屬關系的描述。
陳文濤的養老院曾住過一位肝癌晚期病人。當時,醫院已給這位病人下了病危通知。這位病人的生命也就剩下最后幾個月,家里沒人照顧就送到了陳文濤所在的養老院。
陳文濤并未意識到,這為其帶來一場說不清的糾紛。陳文濤說:“在他入住前,我們與他的家屬簽了免責條款。”正常情況下,在老人入住養老院的時候,養老院會有家屬簽免責協議,其中包括老人意外摔倒導致死亡等細則。
天津一家民辦養老院高管何娟娟(化名)告訴派財經,人老了后身體很脆弱,很可能摔一下就可能出現意外。
成都一家公立養老院的老人家屬劉嚴(化名)也表示,“他外婆在入住養老院前,他們不僅簽署了免責協議,還交了幾千元的押金,以備突發事情。”
“我們這邊也有押金,押金主要用于老人突發疾病。當老人生病,我們會按照流程,先詢問老人的子女,是送往醫院還是等他們來。”陳文濤透露,他們會完全遵循子女意見。
有一天,這位肝癌晚期病人在養老院去世了。陳文濤按照流程先通知了病人的家屬,對方就把尸體搬走了。但第二天,養老院突然闖進來30多個人。
“他們把那個尸體重新運回來,讓我們賠50萬元,不賠就鬧。”陳文濤說:“很多時候,老人在養老院出事了,養老院很難說清楚,甚至會越描越黑。”陳文濤表示,無奈之下,陳文濤向對方賠償了幾萬元。
陳文濤說,這件事對養老院造成的無形損失以及心理影響,都是無法統計的。“院里老人都在看著,其他老人家屬一看養老院死人了,而且事情鬧成這么大,他們就會議論,甚至不在這里繼續住了。”陳文濤說,很少有人深究到底是這位家屬搗亂,還是養老院的責任問題。
實際上,老人家屬也有自己的態度。在劉嚴等家屬眼中,“照顧好老人”是選擇養老院時放在第一標準。
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確實有不少養老院沒辦法很好地照顧老人。何娟娟說,在她過去工作過的數家養老院中,就有對老人不好的養老院。
劉嚴的外婆也曾因矛盾換過一家養老院。“那是一家民辦養老院,有一天我外婆在外面撿到一雙鞋子,護工想要外婆沒給,護工就趁外婆沒注意用剪子把鞋剪了。后來,這家養老院賠給外婆一雙新的鞋,結果又讓這名護工悄悄弄壞了,外婆就因此被氣病了。”
跟劉嚴外婆有矛盾的那位護工被養老院開除了,但外婆也沒再回到那家養老院。
03 護工之難
“養老院也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發生。”多位養老院高管向派財經直言,但現在很多養老院受困于護工層面:一方面護工荒;另一方面在職護工年紀偏大、護理水平參差不齊。
何娟娟向派財經介紹:“我們這里護工加廚師加管理層一共15個人。”可是,何娟娟所在養老院卻有近70位老人入住。
“一個護工大概會管6位老人,甚至10位老人。”何娟娟直言,護工很辛苦,除了日常照顧老人,還要24小時值班,但現在現實問題是沒人愿意干護工。
“這份工作真的又臟又累,工資又低。”多位養老行業從業者直言。
有些老人年紀大了消化系統不好,藥物已經不起作用,這時候護工需要戴手套人工輔助老人排泄,陳文濤坦言,“養老院以外的人很難想象,這份工作有多臟。而且,一些失智的老人還會把這些排泄物涂得滿墻都是。”
何娟娟一直負責養老院的招工,她告訴派財經,“除了健康層面,他們對護工的學歷、年齡、從業經驗、護理資格等層面沒有任何要求。”
派財經調查多家養老機構發現,很多養老院的護工工資在6000元以下。何娟娟介紹,她這邊一位護工的工資在4000元左右,“而且年紀偏大,年輕人沒人愿意干這個工作。”
“我們也去一些院校招聘過。”何娟娟透露,“結果就招聘來一個學生,干了一天就走了。”
種種跡象表明,“中老年人照顧老人”成為養老院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不過,擺在養老院面前還有一個更令他們頭痛的難題。
04 養老觀念
陳文濤認為,矛盾、問題每個領域都有,但養老院最大的對手是——傳統的養老觀念。
“很多來咨詢養老院的老人,不入住的原因是覺得住進養老院丟人。”陳文濤說。
派財經針對養老院隨機調查不同年齡段的10多位讀者。一位70后讀者表示,家中子女眾多不需要送父母去養老機構。多位90后讀者直接表示,不會送父母去養老機構。其中,一位告訴派財經,在他們那邊,送父母去養老院會被扣上“不孝順”的帽子。另一位90后讀者直接說:“送父母去養老院的人也會被子女送到養老院。”
隨著三胎政策來臨,未來,80、90、00后的獨生子女,一對夫妻面臨著贍養4個老人,最多養育3個孩子的境況。鼓勵生育的關鍵之一是如何通過政府、社會的力量,給他們減輕贍養老人的壓力。
陳文濤說,這就需要打破傳統的養老觀念,事實上,現在很多養老院的服務越來越專業,也有很多高端養老社區。
“從養老產業來說,社區養老很關鍵,這是后續需要積極研究的地方。”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派財經說,社區養老不是單純的老年住宅概念,需要和社會各領域積極對接,同時基于居家的模式進行,這反而比較健康。不過,他指出,一些老年公寓過多用金融方式包裝,反而是有問題的。
嚴躍進表示,“當前社區的管理越來越成熟,所以社區養老也可以推進。但是社區養老不等于業主自己養老,和房企等也有關系。后續房企管理了大量的項目,也有較好的物業服務和大健康服務,那么后續此類項目的發展機會是比較大的。”
前述調查中有一位00與其他反對老人去養老院的觀點不一樣。她告訴派財經,她會尊重她媽媽的意愿,“勞累一輩子,到老了就是要自由一點,讓她自由選擇,我老了也會自己選擇。”(完)
猜你喜歡
派財經
共996篇文章
聚焦數字經濟融媒體平臺。
最近更新文章
-
滴滴宣布投入20億穩就業促消費 積極應對外部挑戰
2025-04-13滴滴 -
優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 翻身?
2025-04-10優必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