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沒有車險
文|王得政 編|派公子
“特斯拉女車主車頂維權”將新能源車推進了輿論場。
除了核心的安全問題,新能源車如何投保、理賠也成為衍生的問題,一度還傳出有保險公司拒保新能源車,后被辟謠。
“車出問題后,該由誰來賠償”“行業有統一標準嗎”這些問題不僅是當前新能源車主心頭的一根刺,也是新能源車險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困擾和挑戰。行業沒有統一標準;賠付率高、賠付金額大;缺乏定損人才等難題層層圍堵著險企開展新能源車險業務。
新能源車“沒有車險”。現行的新能源車投保依舊沿用傳統燃油車險的一套規則,伴隨的問題是定損難、理賠難、責任不分、甚至還有空白地帶。
與此同時,從特斯拉,到國內的蔚來、理想、小鵬三駕馬車,再到前赴后繼下場造車的巨頭們,新能源車被一致看好。按照國家規劃的發展愿景,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發展勢必促使新能源車險領域崛起。
這將是一個千億級別的新市場,這個局怎么破?
01 糟心車主
“那真是一件糟心事。”回憶當時情況,南京的新能源汽車車主羅丹(化名)對派財經感慨萬千。
2020年8月,羅丹的新能源汽車幾次三番出現問題,“先是儀表盤報警提示絕緣故障,車輛會突然斷電,但重啟幾次后還可以繼續開,送去服務站也未檢查出問題。”羅丹表示,很快車就徹底拋錨,重啟也沒用了。
本以為送去汽車廠商的服務站維修即可,令羅丹意外的是,這輛車已過了5年的質保期。不過,按照該品牌在其省內規定,新能源車質保期是10年或15萬公里。也就是說,羅丹的新能源汽車還在質保期。羅丹表示,“他們說會給我補辦延保卡,而且維修不用花費用。”
可是,事情再次觸不及防扭轉。在拆開電池包檢測不久后,汽車廠商直接拒賠羅丹。“他們讓我必須提供延保卡才能維修,可之前承諾給我補辦延保卡,現在又說讓我提供延保卡。”羅丹認為,前后說法不一,明擺著嫌貴跟她扯皮。
該品牌的一名大區經理告訴羅丹,南京地區已陸續出現類似故障三四臺車,每臺車維修費都要幾萬元,維修費廠家吃不消了。這或許就是廠商對車主食言的原因。
同樣要面對拒賠局面的新能源車主,還有河南的鄭林(化名)。但與羅丹不同的是,他不僅被汽車廠商拒絕,還被保險公司拒賠。
今年4月的一場大雨,讓鄭林剛使用一年多的長城歐拉汽車出現故障。他原以為只是電池故障,檢查后卻發現整個電池組都要換。更令他驚訝的是,換電池組需要花費的金額高達74000元,比他購車的65000元還高出9000元。而且,廠商和保險公司都以情況不符合,直接拒絕賠付他。
羅丹說,他的車拆散露天放置在服務站,好長一段時間。
羅丹、鄭林的遭遇只是新能源車理賠遇到新問題的兩個縮影。浙江省消保委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2019至2020年,浙江省消保委系統受理新能源汽車投訴達到419件,其中投訴內容包括續航里程縮水、充電故障、車輛無故熄火等。
派財經調查發現,這些新能源汽車投訴背后,不僅有廠商與保險公司相互推卸責任,還有新能源車險的缺口。
02 聞風喪膽
新能源車理賠難的原因之一,是保險公司與廠商之間由于責任難分清楚的推諉。
“保險公司與廠商都是商業機構,他們并不會出售險時跟客戶解釋清楚,畢竟保險是一個概率事件”。新能源汽車品牌高管林巖(化名)說,當用戶出險時,潛在問題就接踵而至。
與有著上百年歷史,有一套非常成熟體系的燃油車不同,新能源車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顛覆了原有的造車原理,同樣,也給售后、保險理賠提供了新課題。
“與燃油車定損流程不同的是,一輛出問題的新能源車,要先返回主機廠進行鑒定,再返給保險公司。”一位湖南地區的車險銷售主管趙延(化名)透露,而燃油車可以直接由保險公司專門派人定損。
這是因為,科技層面的很多東西,保險公司沒辦法在現場準確鑒定。趙延透露,尤其涉及到電池問題,保險公司沒有太多話語權。再加上,新能源每一個車型都有差別,“保險公司層面很難精準判斷,問題是出在系統、產品質量上,還是駕駛上。”
于是,一些廠商與保險公司就開始相互推卸責任。林巖直言,保險公司與主機廠各懷心思。
廠商層面認為,只要損壞一點,保險公司就需要全賠,因為電池是一個整體。
趙延表示,一方面,若不整個替換電池,后續再出現事故,這個嚴重后果廠商根本無法承擔;另一方面,他們也很難承認電池或者汽車質量存在問題。
而與此相對的是,“很多時候,廠商要求整個替換電池等判斷,并沒有數據支持,保險公司也不愿意認賬。”林巖表示,保險公司就將事故責任推給汽車質量。
在這樣背景下,雙方毫無避免地開始扯皮。林巖直言,“最后,只能靠保險公司與車主交流,很多理賠完全是靠協商,聊得好就多賠付一點。”
不難發現,這場“扯皮”中,保險公司頻落下風的本質原因,是新能源車險行業既沒有統一定損標準,保險公司也缺乏定損人才。
因此,多位車險從業者告訴派財經,他們并不喜歡開新能源汽車的保險單。趙延坦言:“我們基本不做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新車,賠付率太高。”
中國銀保信息技術管理調研數據顯示,家用車中新能源車出險率高于傳統汽車11.7個百分點,導致其賠付率高出5.4個百分點。
趙延說,對于新能源車,他們都是避之不及。保險公司拒保新能源車的說法也并非空穴來風。
一位上海新能源汽車車主告訴派財經,2019年,他在4S店買車時直接給辦了車險,后來出過1次險。第二年的時候,他就換成了太平洋車險。但今年,他想重新辦原來那家車險時,卻被拒保。“對方客服直接跟我說,‘今年不保新能源汽車’”。盡管如此,多位車險行業從業者坦言,新能源汽車還沒有匹配的保險。
03 舊瓶新酒
“目前新能源汽車還是沿用著傳統車險的那一套規則。”一家電動共享汽車負責人張科(化名)透露,無論是購買流程,還是賠付流程等環節,兩者都沒有太大區別。
多位先后使用過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車主也向派財經證明了這一說法。
他們介紹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保險和買燃油車保險的體驗沒區別。“要么通過4S店購買保險,要么自己到外面購買。不過,新能源車每年保費在6000元-8000元之間,價格比燃油車略高。”
舊瓶裝新酒,燃油車保險完全適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嗎?多位新能源車險相關人士給出了否定答案。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新能源車險風險和定價不匹配。
新能源車與燃油車主要區別在電池、電機、電控三個方面。林巖表示,區別于燃油車車險,新能源車險需要包括智能系統風險、電池風險、里程縮減風險,甚至自燃風險。
其中,電池價格占了整車的6-7成,但燃油車車險條款中,沒有單獨針對電池的風險定價。現在用戶基本是直接購買整車的車損險等。
張科說,在他家新能源汽車的保險賠償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賠償金高。“對于傳統燃油車而言,小摩擦維修一下就可以,但新能源汽車的一次小撞擊,就有可能導致電池短路等問題,甚至直接著火。新能源車一旦被撞,容易起火。”
這意味著,整輛車都會報廢。“遇到這種情況,保險公司理賠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趙延說。
另一個是,現階段保險公司對新能源汽車的保險有空白地帶。比如,智能系統風險。
一位新能源車主告訴派財經,他去年買的特斯拉出現偶爾死機,重啟后才能行駛的情況,并且手機APP與汽車智能鏈接也不太敏捷。
“這是一個系統問題。”張科說,現在并沒有專門的險種。對于目前只買了整車的車損險的車主來說,無論是廠商還是保險公司,對于系統出現這類小問題,很難做到一出問題就派人去檢查。“即使派人去查,誰會一個代碼一個代碼去檢查系統,而且新能源汽車系統還會不定期升級。”
04 千億空白?
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快速發展,是未來汽車發展的大趨勢,但相應的新能源汽車險卻一直處于空白狀態。
這些新能源車險的需求,是否會激發行業活力?
作為比較早介入新能源車險研究的險企,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對派財經表示,新能源車總量較少,且車輛更新迭代速度較快,保險公司缺乏相關的數據積累,在如何更加精準的保險定價方面存在一定挑戰。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車險的發展與新能源車市場規模直接相關。
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145.6萬輛,比上年增長17.3%。而按照國家規劃的發展愿景,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而按此計算,新能源汽車險市場的規模,保守估計也將達到數千億級別。
趙延說:“最近幾年,承保的新能源車輛數和保費規模都在快速增長,尤其是城市公交、租賃類新能源汽車。”
而且,新能源車險行業不斷傳出利好消息。
2020年9月發布的《關于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支持行業制定新能源汽車保險示范條款,探索在新能源汽車和具備條件的傳統汽車中開發機動車里程保險(UBI)等創新產品。
2020年11月,《關于新能源汽車保險事故查勘定損指南》也開始出售。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保險公司開始嘗試突圍。
“我們最近在研究電池安全、充電安全等保障需求。”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還在探索開發新能源車綜合商業險、動力電池責任險、充電設施責任險等產品。
新能源車險主要的機會在UBI 車險與智能理賠上等方面。車車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也在研究UBI車險,主要是與保險公司進行按天、按里程車險產品的研發和應用。”
也許,現在的新能源車險,正是玲瓏初開,百子待落。(完)
猜你喜歡
派財經
共996篇文章
聚焦數字經濟融媒體平臺。